通讯员 王义林 沈官星
汉阴县有人口31.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近27万。针对全域脱贫摘帽后出现的农业产业跨村发展、易地搬迁群众跨村居住、资源要素跨村流动的新情况、新动向,汉阴县于2020年全面推行支部联建、产业联盟、资源联享“三联”工作机制,全县各级党组织以支部联建为核心,以产业联盟为路径,以资源联享为目的,优化基层组织设置、产业组织形式和资源配置方式,打通地域、行政、行业限制,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推动区域化协同发展。
平梁镇兴隆佳苑社区共居住443户1749人,均是来自周边6个镇的搬迁群众。如何让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成为社区党支部的头等大事。平梁镇兴隆佳苑社区党支部书记欧波表示,搬迁群众在社区没有土地和固定收入,存在返贫风险。汉阴县委推行的“三联”工作机制,为破解该难题提供了路径。
当时,搬迁群众每户都有一笔产业奖补资金,苦于没有发展产业的土地资源。而相邻的兴隆、西岭2个村有大片的闲置土地,但缺乏项目资金和技术支持,都同样面临发展难题。平梁镇党委把兴隆佳苑社区党支部与兴隆村、西岭村党支部结成联建对子,从规范“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做起,互派干部挂职,实行支部以强带弱、先进带后进,共商发展思路,共解发展难题。
“我们联建后,统一思想共识,打破村域界限,流转土地2000多亩,建标准化密植桑园1500亩、养蚕工厂20处,发展林下养鸡15000只;与西岭村茶叶专业合作社联合研发桑叶茶,提升附加值。去年实现利润110万元,实现了村集体、涉农企业和农户‘三方受益’。”欧波介绍说。
涧池镇紫云南郡社区安置了来自10个镇易地搬迁群众691户2685人。为破解土地稀缺对搬迁社区发展的制约,紫云南郡社区党支部与相邻的紫云、中营、枞岭等6个村党支部结成区域化联建对子,区域化连片整合资源、统一规划,建成农业园区、社区工厂。
汉阴县腾发五金制品公司是入住园区的第一批受益企业,两年多来,该公司生产的藤编产品市场不断拓展,效益也逐年上升。“厂房宽敞了很多,交通也方便了。在党支部工作人员的组织下,周边群众在这里培训就业,大大提高了厂里的产量,扩大了销路。”公司负责人赵德军说。
同时,该社区成立南郡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紫云村、中营村等流转土地1200亩,建设以蔬菜种植、育苗孵化、物流中转、综合营销为一体的产供运集散中心,带动联建村(社区)群众660户发展果蔬产业。紫云南郡社区党支部书记张红霞说:“我们通过整合资源、统一规划,建成农业园区、社区工厂,使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增收,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汉阴县把推行“三联”工作机制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着眼产业规模覆盖、产业链条延伸、优势资源互补和支部以强带弱等需要,按照村村联、村企联、城乡联、内外联等方式,实行支部结对联建或区域联建。86个村村、90个村企、112个城乡、8个县域内外联建对子,通过队伍共带、产业共育、大事共办、难题共解,有效破除产业链延伸、区域共同发展障碍。2020年,该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01元、增幅7.9%,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部清零,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32.2亿元,农业增加值达19.19亿元。2021年前6个月,全县生产总值53.1亿元,同比增长14.7%。
“通过推行‘三联’工作机制,把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力量聚合的理念从各村内部扩展到外部,促进各类发展要素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广空间流动,推动各村抱团发展、区域协同发展,有效解决了党建与发展结合不紧密、产业发展不充分、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推动形成了抓党建促脱贫成果巩固、促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汉阴县委书记刘飞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