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廖霖 唐明洁
山腰间,200亩桑田枝繁叶茂,20余名村民忙碌在蛋白桑种植基地里,抢收第一茬已进入收获期的蛋白桑;与此同时,山坳里的猪场项目建设现场,10余名工人们分布在各个作业面,抢抓工程建设进度。岚皋县石门镇整合扶贫资金向重点产业“握拳发力”,帮扶了贫困户,带动了企业,带热了产业。
做林业课题 让土地“活”起来
石门镇红岩村受自然条件制约,林地多、耕地少,土壤贫瘠,加之本村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剩余在家劳动力小农意识严重,传统的农业无法满足群众的增收需求和乡村的发展。
“事实证明,集中资金向重点产业‘握拳发力’,一体推动产业扶贫项目和乡村产业振兴项目,个体项目才能获得旺盛的生机和广阔的前景。”石门镇党委书记柯玉侠一语道出了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2018年底,该镇引进安康岚鑫硒桑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落户红岩村,通过流转70户(其中贫困户38户)200余亩土地,发展以特色化、规模化、绿色化为方向、以市场为导向的蛋白桑种植现代生态农业综合示范园区。
“春季基本都是锄草施肥这些手上活儿,一天100块,轻巧、还离家近。现在是收湿桑叶1斤1块,这茬收完,后面还有2茬,能者多劳么。光今年在这个园区务工就挣了4000来块,加上1.5亩土地流转的费用300元,就有4300元的收入。”正抓紧抢收蛋白桑叶的六组建档立卡贫困户刘新树说道。
据悉,该蛋白桑园区当年种植当年见效,截止2019年底,生产的蛋白桑茶叶和蛋白桑饲料实现销售额40余万元。2020年复工复产后,园区已带动该村200人(其中贫困户86人)实现就近就地务工增收,支付劳务工资8万余元。
激发养殖热情 让村民“动”起来
“去年年末今年初,在猪市行情波动和动物防疫知识欠缺的情况下,我们工作队实地走访,养殖户们反映最多的是没钱养和不敢养。”红岩村党支书刘少全说。
为了解决部分中小养殖户养殖信心不足的问题,该村加大金融贷款扶持力度,积极落实生猪政策性保险与产业奖补,一方面解决养殖户们流动资金紧张难题,另一方面加大养殖户们抵御风险的能力,提振养殖信心;同时,2020年3月,石门镇引进岚皋县瑞宏畜牧有限责任公司在红岩村流转15户(其中贫困户13户)160亩土地,通过建设13000平方米集种、仔猪生产繁育、销售以及饲料生产、销售及生产生活为一体的现代化规模养殖场,引导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以大带小”恢复产能。
“产业奖补月底前也就兑现到位了,加上现在猪场建到了家门口,在建时我就有钱挣,150块一天哩!建成了买猪又能便宜,还能去学养殖技术。”该村一组村民黎光友在项目施工现场说道。
据该项目负责人郭中友介绍,项目一期已建成养猪场2栋,于6月底正式投产,配套建设正有序推进中,建成后配有标准化猪舍15栋、育肥场10栋,年出栏商品猪可达万余头,可保证全镇及周边猪源需求。
抓种养并进 让经济“绿”起来
“猪场选址的时候,一是要考虑尽量远离村民居住地,二个是考虑到村上已有的蛋白桑、射干等种植产业及后续打造绿色生态种植园区需要大量有机肥料。”红岩村党支书刘少全在新建猪场项目建设现场说。
据了解,该项目配套了无公害化粪便处理区,正式投产后可将产生的粪水经过固液分离沉淀后,沼液还田,为就近的种植园区、粮食作物供应有机肥料,可以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实现节本增效。
“规模种植、解决就业、加工饲料、致富增收、科学喂养、发酵肥料、再用于规模种植,村里的如今的产业形成了一个‘大圆圈’!”该村驻村工作队队员郑周毅打趣地说道。
近年来,该镇不断延伸种养殖产业的多功能性,在芙蓉村、小沟村的构树、茶叶等林产业上积极拓展与该镇特色三黑(黑鸡、黑猪、黑山羊)养殖产业紧密结合,打造既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又符合新型农业生产经济循环链条示范样板,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同发展。在管理上,制定“一企一档”,实行“一企一策”,促进园区企业间优势互补,资源互助,抱团发展。
“产业链是推进制度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系统梳理产业链、打造产业新地标的有效手段,产业发展好了,村民有了收入。下一步我们将在抢抓电商发展机遇,把红利让给村民,把绿水青山带来的经济效益添在其中。”该镇党委书记柯玉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