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艾蓓
一场春雨一场暖。雨后的田湾村,春意盎然,如诗如画。漫山遍野的香椿树枝头,一簇簇翠绿透红的芽叶,油亮光泽,散发着“椿”天的味道,一颗颗晶莹透亮的露珠,摇摇欲坠,在阳光的照耀下,五彩斑斓,展现着“椿”天的故事。
田湾村是岚皋县民主镇的一个偏远小乡村,森林覆盖率高,空气优良,水源充足,土壤富“硒”,当地红香椿野生资源十分丰富。却因山高坡陡,土地贫瘠,一度制约着村庄的发展。过去,村里就业机会少,务农收入低,遇上自然灾害时,家庭温饱都成了问题,为了解决生计、发家致富,村里的年轻人早早就外出务工就业,寻求发展机遇。
70后的龚海涛也曾是田湾村外出就业大军的一员,当过散打教练,干过小工,因投资建材而成功致富。在外打拼十余年,始终牵挂家乡的发展,在赚取人生第一桶金后,他不顾亲戚朋友的劝说,毅然舍弃大城市优越的发展机遇和环境,回到老家投身家乡建设“这片山水养育了我,在外无论发展有多好,也总缺少‘家’的幸福感,有一定基础条件后,就想为家乡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谈起曾经的选择,龚海涛没有丝毫的后悔。
“选准一项稳定有前景的长效产业是困扰村两委多年的难题,我们也做了很多探索和尝试,但因地理条件等因素限制,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产业。”田湾村前党支部书记陈洪回想起那段令人头疼的日子记忆犹新。对此,龚海涛也有过类似难忘的一段经历,怀着满腔的回家创业热情,却在产业项目选择上前后苦苦考察了两年,终于在田湾村山林中生长的野生红叶香椿树上找到了答案。
“红叶香椿又称红香椿,是秦巴山区的特有树种,是多年生的落叶乔木,对土地条件要求低、适应性强,在土壤贫瘠的山坡陡坎都能生长,易成活、生长快、寿命长,不仅有较高的木材价值,其幼芽和嫩叶也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开发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通过全方位的深入考察,龚海涛对在田湾村发展红香椿产业信心十足。
定了就干,2017年底,以香椿芽综合开发与销售为主的岚皋县辰信生态资源保护开发有限公司很快就成立了,龚海涛的发展思路也得到村、镇和林业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并纳入退耕还林项目积极推进香椿产业基地建设。公司先后成功注册了“秦巴红”商标,完成三品一标有机认证检测、产品富硒认证和溯源认证。
“为破解香椿产业的标准化、品质化、品牌化发展瓶颈,打造陕南地区独有“秦巴红”富硒有机香椿品牌,林业部门组织协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辰信生态资源保护开发有限公司,创新开启了‘政企校’合作模式。”岚皋县林业局退耕还林办公室主任陈金辉介绍,“与此同时,龚海涛成立了岚皋县秦巴红富硒有机香椿科研所,专门致力于“秦巴红”香椿品种研发、产品开发,申报的“秦巴红”香椿品种也顺利通过省林业局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专家实地核查初审。”
岚皋县秦巴红富硒有机香椿科研所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还成功研发了“秦巴红”香椿密植矮化技术。“通过矮化密植,不仅解决了香椿的产量问题,也解决了管护问题。”龚海涛表示,“‘秦巴红’香椿,香气扑鼻,耐嚼有味,色、香、味均属上乘,推出的香椿酱、保鲜、干香椿等秦巴红香椿系列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目前产品供不应求,待种植基地香椿壮苗丰产后,可一年四季让消费者品尝到‘椿天’的味道。”
2020年9月,龚海涛带着他的“秦巴红”香椿系列产品参加市林业局组织的安康林产品消费帮扶促销活动,活动开始后不到半个小时便被市民抢购一空。次年4月,市林业局组织全市涉林企业到大亚湾地区开展推介展销活动,秦巴红”香椿酱不仅火爆全场,签约了一大批订单,还成功斩获“2021广州国际森林食品交易博览会”金奖。龚海涛介绍,目前“秦巴红”香椿系列产品在线上和线下都在销售,主要销往广州、深圳、珠海、上海、苏州、北京、西安等一二线城市,年产值稳定在500万元以上。
当前,天气渐暖,香椿芽萌发生长迅速,新鲜香椿已陆续采摘上市,特别是春雨过后,香椿种植农户纷纷走进山间地头进行采摘。3月22日,从山上满载而归的田湾村2组村民罗华满,幸福满满地拿起手机联系龚海涛,让安排人员前来收购。他一共栽植六十多亩香椿,目前还未进行丰产期,想趁着目前市场价格好先摘个头茬,再次被告知保底收购价后心里更踏实了。
据介绍,目前该公司已完成投资620万元,按照“支部+公司+贫困户”发展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园区务工等多种方式带动群众增收,不仅在田湾村种植1300多亩,育苗300亩,发展种植户276人,带动脱贫户212户、760余人,在民主镇种植7村+2社区,面积达8000亩,带动1200户农户,每亩增收2000元,还辐射全县周边九个乡镇发展种植香椿。
一片片“秦巴红”,不仅绿化、美化了生态空间和人居环境,也撬起产业发展的“大链条”,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蓄足了后劲,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注入了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