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天兵 杨敏丽
粮安则民安。近年来,岚皋县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从推进“旱改水”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撂荒地复种等方面出发,坚持党政同责,纳入年度目标考核,用硬措施把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贯彻落实到田间地头,守护基本农田质量和粮食生产安全。
“旱改水”万余亩藏粮于地
走进岚皋县孟石岭武学村“旱改水”项目区,村民们正操控旋耕机在水田里来回耕作,一派忙碌。望着眼前场景,村民周本随心生感慨,“现在旱地变水田,不但土地平整了,堰渠也修整好了,以后再也不用看天吃饭了。”
去年以来,岚皋县在多个镇村分步推进“旱改水”工程,明确提出重点围绕撂荒地和水源条件合适、工作量较小的地块进行,单块面积不低于30亩。每个“旱改水”地块落实一名县级领导包抓、一名县农业农村局和镇技术员全程指导。县委、县政府出台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十条措施以及富硒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奖扶办法,对“旱改水”每亩实施奖补1000元,调动农民积极性。
2021年,岚皋县已经在孟石岭、南宫山等镇试点完成500余亩,今年在城关、孟石岭等镇落实完成面积2000余亩,计划用5年时间增加水田1万余亩,致力于将优质富硒稻米打造成全县粮油生产的一张亮丽名片。
高标准农田保障粮食安全
“高标准农田真好!以前这里都是坡地,很陡,由于缺少坚固的防洪设施,一下大雨,地上的土就被冲跑了。”岚皋县城关镇水田村南家湾高标准梯田里大片玉米长势良好,村党支部书记唐大明亲眼见证了这一变化。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稳定提升粮食产能、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和根本。岚皋县坚持严格做到技术指导、专班管理、实时监理、工作调度、情况通报“五个到位”,推动项目建设按时有序高标准进行。
据了解,2019年至2021年,岚皋县共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3批,累计完成工程总投资7835万元,建设规模5.36万亩,每年可提高粮食产量15%以上,带动群众年亩均增收300余元。
2022年,岚皋县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即将启动,全县总任务1万亩,投资1200万元,涉及全县7镇12个村,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工程等,计划通过项目建设,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整治盘活撂荒地稳粮增效
在岚皋县蔺河镇茶园村,200多亩“沉睡”的土地已被重新唤醒,村民及时种上的早玉米和大豆,在雨水的滋润下茁壮成长。看着昔日杂草丛生的撂荒地焕发出了新生机,村民的脸上满是笑容。
据统计,岚皋县撂荒地总面积达1.4万亩,按照租赁制、托管制、代耕制等多种模式,对承包撂荒耕地的优先给予支持,从2020年9月起,岚皋县先后在城关镇新春村、民主镇银盘村、南宫山镇红日村等地建立了10余个撂荒地统筹利用粮油种植示范点,免费为农户提供高产籽种和种植技术服务,以示范点带动周边撂荒地复垦,因地制宜抓统筹,分地块、分地头建立详细台账促工作推进。
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吉平介绍,去年以来,全县的撂荒地现已落实复种面积1.4万亩,仅粮油生产示范基地面积就有2053亩,其中城关镇达800亩,通过应播尽播、应种尽种,实现了土地增效、农民增收。
大豆玉米复合种植一地多收
清明前后,气温回升,雨水充沛,岚皋县抢抓有利时机,迅速掀起大豆玉米春播高潮。
滔河镇联合村二组村民付少喜,在魔芋地里套种玉米,10天时间就套种了210多亩玉米。他高兴地说,魔芋地里套种玉米,既能给魔芋遮阴,还能增收玉米一季粮,真是两全其美。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岚皋县今年抓好粮食生产的重头戏,该县将任务分解到各镇村,面积夯实到农户、到主体、到地块,要求每个项目村抓一个50亩以上的核心基地,每个项目镇抓一个集中连片100亩以上的核心基地,县抓一个200亩核心基地,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同时,认真落实党政同责,在全市率先实行县、部门领导联系包点制度,目前已落实粮油示范点76个1.542万亩。目前,在奖补政策等措施推动下,全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已落实1.1万亩,大豆扩种1.8万亩。除了主推的套种模式外,该县还创新提出了因地制宜发展果豆、林豆(幼林)、茶豆(幼茶苗)复合种植模式,最大限度发挥土地潜力,实现“一地多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