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文红
“我今年种植魔芋6亩多,卖了2千多元。天麻栽了5000多斤种子,能翻2万多斤,目前翻了1千多斤,卖了1万多元,光天麻一年下来可以卖20多万元。”宁陕县梅子镇生凤村青龙组51岁的杜孝德高兴地说,他还栽了700多斤猪苓种子,靠着这几项农业产业,他家前几年就脱了贫。
近年来,宁陕县抓产业稳脱贫,出台产业扶持政策,上门开展技术服务,建立带贫益贫机制,依托经济主体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突出林果、药菌、特色养殖、有机农产品种植发展特色产业,让农业产业成为打开贫困户脱贫门的“金钥匙”。
上门指导增信心
“多亏了你们上门指导,我今年新养蜂40箱,收蜜近300斤,价值1万5千元。”皇冠镇兴隆村贫困户左安贵说,一开始不敢养蜂,怕养不好赔钱,后来在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技术干部的上门指导下,增加了发展信心。
产业好不好,技术是根本。宁陕县农业技术推广站针对群众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人才资源,结合农业产业“110”技术服务体系,聘请5名省市专家为首席专家,组建了魔芋、特色养殖、水产、食用菌、中药材五个产业技术专家组和四支特色农业精准扶贫技术服务团队,结合农技推广体系项目,在职业农民中聘请了9名特聘农技员,在四支队伍和乡土专家中聘请了163名产业发展指导员,建立了产业指导员管理台账,充实了技术服务专业队伍,逐村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各类培训。
今年伊始,县农业部门就举办了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培训,提高职业农民科技素质,以职业农民带动周边群众发展产业。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批分片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实现了上门技术服务全覆盖。上半年,全县累计开展产业脱贫技术服务培训220场次,累计覆盖群众2105户3218人次,共发放产业脱贫技术服务“110”明白卡3000余份,发放种植、养殖实用技术读本2800本,发放草地贪夜蛾虫害防治宣传画1200余份。技术服务培训涵盖中蜂、中药材、食用菌、畜牧养殖、魔芋等多项主导产业技术。
利益联结促双赢
“我参加了肖成波的合作社,种植有机大米7亩,收入17000余元,养猪五头,收入2万元,养蜂6箱,收入1000余元。”筒车湾镇海棠园村廖柏成今年60多岁,因严重结核病致贫,在农业部门和筒车湾镇、海棠园村的关心下,他加入了合作社,产业发展势头不错。
为帮助贫困群众增加收入早日脱贫,宁陕县建立了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县政府出台了规定,新通过初级职业农民认定的一次性奖补1000元;新通过家庭农场、林场认定且带动贫困户5户以上的,一次性奖补5000元;新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县级示范社认定,且带动贫困户10户以上的,一次性奖补2万元;新通过市级示范社认定且带动贫困户20户以上的一次性奖补5万元。对通过省市龙头企业、园区认定且带动规定贫困户数的给予相应的奖补。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的标准,是签订有固定用工和土地林地流转,或订单,或入股、合作等协议,并且贫困户从经营主体获得的家庭综合收入,每年不低于1.2万元,或长期流转资源收入每年不低于4000元,或务工收入每年不低于1万元、入股分红每年不少于2000元,或回收订单产品产值每年不低于6000元,或合作纯收入每年不低于4000元。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捆绑,让贫困户抱团取暖,实现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双赢。
目前,宁陕县各类新型经营主体采取流转资源、入股分红、订单回收、劳务合作等方式带动贫困户2838户8507人,促进了产业脱贫。
政策扶持添助力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宁陕县编制了具体的精准扶贫规划和实施方案,各镇村也编制了产业脱贫规划。围绕“果、药、菌、畜”四大主导产业,分别成立了以县级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产业脱贫办设在县农水局,抽调4名干部专职办公。全县所有贫困户都有干部包帮,具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每户都制定了产业精准帮扶措施,并针对贫困户制定了《宁陕县产业脱贫扶持奖补办法》等一系列激励性政策。对所有发展产业的贫困户建立到户产业发展台账、中长线产业发展台账、当年退出户产业台账,非贫困村建立到村产业发展台账,并建立了经营主体和带动贫困户产业发展台账。整合系统技术力量,吸收实践经验丰富的职业农民组建了一支特色农业精准扶贫综合技术服务队,逐村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各类培训。
实行“一套规划方案、一套班子人马、一套奖补办法、一套产业台账、一支技术队伍、一批经营主体”的“六个一”工作机制,有力推动了产业发展。目前,全县有农业各类市场经营主体336个,其中龙头企业12个,县级以上农业园区40个,合作社259个,家庭农场45个。2019年培训认定初级职业农民200人,培育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6个,市级龙头企业3个。全县有产业的贫困户共6093户19007人,占总贫困户户数的84.2%;有中长线产业的贫困户5627户16971人,占比77.2%;2019年全县完成脱贫2458户4780人,通过发展产业脱贫837户2514人,兑付到户产业奖补2376户8676人805万元,投资5638.5万元建设产业园区60个,涉农整合资金3648万元为全县6080户贫困户配股并实现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