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姜方平
白墙黛瓦的搬迁移民小区在青山绿水间铺展,文化广场干净整洁,百姓舞台、健身器材一应俱全,老人孩子漫步其中怡然自乐。社区工厂里妇女正在对衣服分拣、熨烫、包装……宁陕县龙王镇河坪村呈现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
近年来,地处秦岭腹地的宁陕县聚焦乡村振兴战略,以人才支撑突破发展瓶颈,抓党建强化基层治理,突出产业建设,加快城乡融合、文旅融合带动生态经济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着力打造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技术资金共兴 铺就产业“致富路”
“如今,不花钱、不出门就可以学到种养技术,这对于我们农民来说,是政府最大的关怀!”家住龙王镇永红村的何中乾,在参加了宁陕县第一期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后感受颇深地说道。
产业要发展,技术是关键,资金是保障。宁陕县利用全市春季农业生产科技大培训平台,组织县、镇两级农技员,园区、合作社负责人,高素质农民、种植大户等500余人,参加全县农技线上培训。采取微信、电话、上门等方式做好服务及培训“上门”,累计开展各类技术培训服务163场次,参培人数达8726人。抓好技术服务的同时,聚焦菌、药、果、畜四大主导产业,接续推进农业产业振兴“十百千”工程,整合产业发展资金8081.52万元,下达产业振兴项目51个。其中1620万元用于支持特色产业及粮油菜发展。为企业纾难解困,全年累计发放“产业贷”1840万元。累计建成扶贫专馆5个、专柜16个、专区2个,大力推介、宣传、展示、展销宁陕的农产品,积极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促进农产品出村进城,实现宁陕好产品变成好收入。
全县累计培育龙头企业14个、农业园区105个、合作社364个。今年完成粮油播种面积5.5445万亩;新发展袋料食用菌1000万袋,种植猪苓7213亩、天麻6356亩,科管林果园8.8万亩、低产改造1.1万亩,中蜂养殖3.5万箱,累计向9680户种粮农民发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3次110万元。40个脱贫村每村有不少于3名致富带头人,带动6081人通过多形式增收,带动人数高于上年度。71个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投资收益372万余元,收益全部实现5万元以上,经营总收益预计达到1221万余元,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以技术服务产业发展,以政策性奖励扶持农民增收,下一步争取技术服务全覆盖,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县农水局局长张志清说。
党建引领共治 提振乡村“精气神”
“三年前,村里全是土路,坑洼不平,猪圈乱建、鸡窝乱搭、臭味四溢,垃圾遍地乱丢。现在变好了。”50岁的筒车湾镇龙王潭村民谭进友亲眼见证了村庄的变化,十分感慨。原来龙王潭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改变环境面貌,提升安置小区颜值,提振人们的精气神,成为“幸福”安置点。
针对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的特点,宁陕县坚持党建引领,用活用好“321”基层治理平台,以“联系群众全覆盖、服务群众全覆盖”群众工作法,发挥村“四支队伍”、乡贤能人的作用,竭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党群之间和干群间架起连心桥。
按照“县级领导联镇、县直部门包村、干部包户”的原则,划分镇级网格11个、村级网格80个、单元网格415个,由34名县级领导联系11个镇,83个县直部门(单位)联系80个村(社区),确定2585名党员干部为网格员。全县共识别“放心户”14779户、“关心户”5158户、“连心户”2266户。网格员下沉到三级网格,实现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开展疫情防控排查、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等,聚焦收入测算、信息核实、政策宣传、动员环境整治、问题整改、就业帮扶、巩固“两不愁三保障”及安全饮水成果排查等重点内容,做细做实“三承诺、三上门、三必到”服务,汇聚了乡村治理合力。
发挥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能人大户作用,建立“乡贤理事会”,对群众参与村级公共事务、志愿服务等方面给予积分奖励,参与“道德模范”“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带头抵制陈规陋习,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群众融入搬迁新生活。
“现在婚丧嫁娶,再也不用‘打肿脸充胖子’了。只要跟红白理事会说一声,就有人按标准操办,既省心又省钱。”龙王镇河坪村红白理事会会长高忠满告诉笔者。原来河坪村建立“乡贤理事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架起村民和支部之间的桥梁,为破陋习树新风提供了榜样力量。
坚持“放心户”每季一走访、“关心户”每月一走访、“连心户”每周一走访原则,全年全县累计走访群众6.5万人次,收集社情民意2800余条,先后采纳群众意见建议225条,办实事1300件次,累计排查、化解矛盾497件,促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全县群众发展动力不断增强,村风民风持续向善向好,有力破解了社会治理末端惠民政策“落不细”、为民服务“跟不上”、群众意见“上不来”等三个难点。2022年9月底全县组织随机抽查500户群众,综合满意度97.84%。
生态人才共融,注入发展“新动力”
“自从2021年村里建起现代化农业综合园区,我再也不用去外地打工了。如今,我在家门口就实现了稳定增收,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城关镇渔湾村村民钟小兰说。
据渔湾村党支部书记黄晓勇介绍,渔湾村立足资源禀赋,通过“村企联建”模式,盘活闲置资源,有序盘活了村民闲置宅基地17处,整治撂荒土地200余亩,猕猴桃采摘园区100亩,种植100亩水稻建成稻田观光园区,全年旅游综合产值达15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从2018年的10075元提升到2021年的1.3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跃升至50万元。渔湾村只是宁陕生态经济富民的生动缩影,像渔湾村一样依靠旅游发展带动的还有广货街镇蒿沟村等。
做活绿色资源,壮大山林经济,实施生态三大行动,带动三产融合发展。该县引进碧桂园、云南城投等实力企业参与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与深圳南泥湾实业投资有限公司签订林业碳汇交易100万元。全县累计发展食用菌1200万袋;种植板栗、核桃37万亩;养殖中蜂3.2万箱;林麝和梅花鹿养殖达1500头;建设天麻、猪苓、魔芋、食用菌等各类专业示范村22个;建成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2个。全县生态农林产业覆盖面75%以上,群众从事生态农林产业年人均增收2650元。2022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3481.28元,收入增幅7.68%。
“正因为我们重视人才工作,我们的企业才不断壮大。”宁陕荣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邓庚介绍。公司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合作,建成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成立宁陕林麝研究所,以科技力量为林麝产业壮大提供技术支撑。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宁陕县会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文理学院等学府建立10个专家工作站,聘请各类教授29名,建成乡村振兴培训“四库两基地”,利用现场教学、技术指导、班级授课、线上直播等方式开展各类培训85个班次,邀请西安文理学院,协调21家行业部门举办为期6天的乡村振兴全员线上培训,累计参训7200余人次;探索实施“老雁新辉136行动”,聘请 520 名品行好、光景好、身体好的退休党员、农村党员、返乡党员为“老雁”,担任村(社区)“宣讲员”“调解员”“监督员”等“六员”岗位,继续发挥“头雁”作用,利用丰富的“三农”工作经验推动实际工作;用好“360人才聚”平台吸引城市精英下乡、外出人才回乡、专业人才返乡,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持续破解乡村振兴人才保障、智力支撑瓶颈。
“在这里,我能学到更多课本外的林麝养殖技术,养殖前景广阔,我打算与邓总长期合作。”宁陕荣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员王伟说。
如今,走在宁陕县每一个村镇,都能感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巨大变化。一片片板栗园、核桃园等散落在山间,林下种植着一片片天麻、猪苓、魔芋等经济作物;山下建起一个个生猪、林麝、梅花鹿、猕猴桃、食用菌等生态产业园区,人们利用农舍田园等资源办起农家乐,发展旅游、民宿、康养等产业,吸引着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一条以生态引领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蓝图正在宁陕广袤大地上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