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旭
大年初五,早上9点多,一股浓郁的酒香从平利县龙头村小甑酒坊飘出,连带墙外杏花树上的小骨朵似乎都沁满酒香。为了这口琼浆,刘中清一家子5点多就要起来,6点开始蒸馏发酵好的玉米,前前后后要花至少3个小时。
这碗正宗的粮食酒,在平利县小有名气。刘中清的父亲刘德祥是村里酿酒的好把式,靠着祖传的酿造小甑酒的手艺,赢得亲戚朋友甚至外乡人高高竖起的大拇指。
2009年,在上海漂泊了3年的刘中清回乡,从刘德祥手中接过酿酒“接力棒”,还专门拜师学厨艺,开起了农家乐,日子越过越得劲。
“现在的日子要比以前更踏实。”在外打工,虽说工资也不差,但刘中清心里空空的。“我总不能在外打一辈子的工吧,再说近些年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回乡创业还有政策扶持。小酒坊就是县旅游局请人设计的,还扶持了10万元。”
谈起酿酒,刘中清两眼放光,说得头头是道。“我们家的酒采用的是传统工艺,古法酿造,原料玉米洗泡完后,要煮十几个小时,再反复清洗多遍,还要上锅蒸,晾好后下麯,放在木缸里搅拌均匀、培糟,然后开始发酵。”
发酵的木缸放在刘中清家的后院,1米多的直径,90公分高,一次性要放200斤玉米。发酵时要盖上大锅盖,用泥巴糊住锅盖缝隙,再用塑料布扎紧,“发酵必须要无氧,通常酿好的酒大约在50度左右,也有更高的。”
根据温度,一般发酵半个月至20天。发酵好后还要定缸,最后用大火蒸馏,新鲜的酒就顺着木缸一侧的小管道流出来。“这时候的酒还不是最够味儿的,窖藏一段时间会更好喝。”
好酒为刘中清的农家乐增了不少色。“其实从县城到龙头村我们农家乐所在地,路并不好走。有段路只有一辆车那么宽。但即便如此,每天来农家乐喝酒吃饭的游客都没断过,周末人都坐满了。”刘中清言语中透露出自豪。
但凡去农家乐吃饭的人,刘中清都免费提供酒水,不少游客喝一次想三次,纷纷打电话回购。“稍微远点的是寄过去,西安、河北、山西的都有。近一点的上门取。”
现在,一年酒坊要用玉米2万多斤,产酒6000斤左右,靠着酿酒和开农家乐,一年纯收入至少20万元。“我们会继续诚信经营,到农家乐的每一位客人我们都会真心实意地好好招待。”谈起以后的规划,刘中清说出自己内心朴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