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后柳是有些历史的,据说是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那时的交通主要是靠水运,东面的汉江上可抵汉中,下可达汉口,往来客商,络绎不绝,他远离县城,是山林田野间突然而现的繁闹地方,承担着行政、交通、集市、娱乐等多种功能。
他不是“城”,也不像“城”。他没有城市的繁华气派,也没有城的丰富多样。城里有很多街很多店很多机会,各色人等都在城里谋生,总有暗不下来的霓虹灯,风情万种的生活和各种欲望。小镇后柳很封闭,多的是朴实,有些泥土味儿。住在镇上的人被附近的村民称为“街上人”。其实,不管是街上人还是乡下人,小镇与乡村休戚相关,镇村相连,是方圆一片的乡村的热闹所在。
那时的后柳只有沿江而建的一溜吊脚楼,里面称为街。通常买卖一些日杂百货,有剃头的、打铁的、饮食、药铺,还有戏楼。村民在此给镇民卖自己种的菜。卖完菜,女人就顺便逛逛街,买些日用品,男人则喜欢三五成群在一起斗地主、升级,输了就“蹲板凳”。有很多的街上人都来自农村,他们的父母叔伯,三姑六婆大都住在农村,遇事“冷场”时,街上人就拖儿带崽的逛到离镇不远的乡下去喝喜酒、走亲戚;而乡下的亲戚也会到镇上串门,有时“赶场”就顺便到街上的亲戚家坐坐、喝口水、吃晌午。打了谷子打了米,乡下的亲戚就会送新米来。或者是几个烧包谷,一篮秋辣子。别看街上人不做农活好耍,但样样都要钱;农村虽不富,到底有地种,自产的吃起来也方便。小镇后柳的人和人之间有一种怜惜之情。比如,邻居不在家,正好有乡下客人来了,隔壁人家也会招呼。所以,你我他的亲戚朋友,大家都知道。遇那家办红白喜事,街上客人、乡下亲戚和村民们,大家在酒席上吃饭说话,热闹非凡。
现在的后柳在不断向城的规模靠拢,交通也有了大的改善,新修的县城到紫阳的公路宽广平整穿镇而过,随着喜河电站的建起在汉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湖泊,又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些年又规划了几条大街,有了高楼、商场、服装店、百货店一家接一家,商店的各种东西与城里的差不多。新建的街道上人们摩肩接踵,兴冲冲的购置着各种物件。有街上的,也有乡下的。热闹里有着一种芝麻开花的味道。
可后柳依然是后柳,似乎就是不改自己与生俱来的风情,这里有河流、拱桥、汉江沿岸的橘园。还有后柳的口音,卖自己种的菜的农民,留着的吊脚楼等融合起来的风情。后柳变大了,不那么规矩了,说不上是什么,乡村、城?兼而有之吧。
大家都在奔着小康,后柳变化着,又不自觉的固守着。后柳的内涵和外延已经不是历史意义上的。那也许属于汉江奔月,吊楼黛瓦的文化记忆。现在的后柳在城和乡村之间左右延展着。对城多了些妩媚,对乡村少了一些包容。其实,后柳就是后柳,我想无论怎样,你仍然是我心中的后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