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闻网讯(通讯员 唐清)今年以来,石泉县非公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按照“整体提升追赶、重点突破超越”的思路,坚持问题导向,以提升“有效覆盖”为重点,积极探索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新途径,推动全县非公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规范提升。
明确“着力点”,健全工作机制。紧扣“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路,先后印发了《关于健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管理机制》《关于明确县委常委和镇(部门)党委书记包抓“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示范点的通知》《关于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下派“第一书记”、党组织书记、党建工作指导员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完善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联系会议成员单位工作职责,统筹推进全县非公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10名县委常委分别联系1个非公企业或社会组织,18个联系会议成员单位和镇(部门)党委班子成员包抓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联系点103个;向147个非公企业、44个社会组织下派80名党建指导员、9名“第一书记”、6名党支部书记,进行精准指导。截至目前,全县非公经济组织147个,建立党组织55个,社会组织44个,建立党组织36个,下派党建指导员80个,“两个覆盖”均达100%。
找准“切入点”,扩大覆盖面。建立行业主管部门归口管理抓组建模式。将属地管理的15个民办幼儿园、1个民办培训中心等民办学校党建工作整体划归教体局党委管理;将县直机关工委所属的宣传部党总支下设的蚕桑文化研究会、太极拳协会党支部分别划转农林科技局、教体局党委管理;将县经贸局党委管辖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以及11名党员领导干部管理统一纳入工业集中区党工委管理,扭转过去“多头”管理的状况;建立属地党组织助推引领抓组建模式。利用基层党组织“接地气”优势,鼓励农村、城市社区、机关单位、非公企业、社会组织积极开展共驻共建、资源共享,21个非公企业挂靠到16个村、1个合作社、3个社区党支部;23个社会组织挂靠到2个城市社区、3个机关、2个协会、11个学校党支部,解决了因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员数量少,活动开展难问题;建立注册审批机关兜底抓组建模式。按照“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区域兜底”的原则,落实“三同步”要求,健全完善了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基础台账,对全县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社会中介组织等“名存实亡”的社会组织注册登记、运行管理等基本情况进行全面摸排核实,将不属于社会组织统计范围的单位、民政部门准备启动注销程序的社会组织、以及属于“三无”的社会组织进行了核减,目前正常运行的有44个。
打造“示范点”,力促规范提升。以“巩固老典型、打造新亮点、规范新组织”为重点,实施党建示范点升级扩面工程,高标准打造全县非公企业党群服务中心,率先在全市建立首家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提升4个已建示范点规范化水平,积极打造4个新示范点建设。创新党组织组建方式,建立了“拓展型”党支部,提升了有效覆盖。推行“一室多用、党群共用”,单独和联合组建党组组活动场所达到“六有”标准。开展“五送”活动,统一下发“三会一课”会议记录本200余本,向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赠送书籍2000余册。着力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严格落实 “三会一课 ”、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等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创新学习载体,充分利用“石泉先锋”“手机+党支部”平台、微信群、QQ等方式组织党员开展理论学习,展现线上、线下同步学习,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把握“关键点”,狠抓队伍建设。建好党组织书记、党建指导员、党员队伍建设,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制度,选派15名不担任现职的党政领导、优秀年轻后备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党组织书记,在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中推行党组织书记职业水平认证制度和双重述职制度,14名非公企业党支部书记为初级职业资格水平资格,建立了全县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务工作者人才库。
创新“特色点”,丰富活动载体。探索在旅游景点、车间、生产一线上建立党支部、党小组活动室,推动党组织向一线延伸,党员作用在一线发挥;推广“1+N”党建工作模式,实现了“1”(支部)对“N”(制度、活动、服务、管理)的体系制度化、联系常态化、服务多元化、管理品牌化;广泛开展“三亮三当三满意”、党员责任区、党员承诺制、党员先锋岗等活动。陕西嘉晟实业有限公司党支部与贫困户建立“1+1”“1+N”结对帮扶措施,陕西大健实业集团党支部在职党员开展“五学五比五带头”竞赛活动、退休党员开展“二常一守”活动,江南幼儿园党支部“三联两当一满意”,红十字仁爱医院“两联三无一服务”,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举办“社会组织大讲堂”等特色党建工作法,打造党建品牌。
紧扣“结合点”,助力脱贫攻坚。创新实施“融合式党建”工程,在非公和社会组织党组织中,做好“四个融合”,即党的科学理念与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相融合,党组织建设与企业发展相融合,党支部的核心作用与企业科学管理相融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与企业社会责任相融合,实现同频共振、互助共进。引导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主动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深化“党建助脱贫”行动,大力推行“支部+X+贫困户”“支部连在线上”等脱贫模式,促进非公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目前,已有47家非公企业、15个实体性社会组织与60个贫困村结成帮扶。
落实“保障点”,夯实党建经费。建立县级财政补助机制,落实党费全额返还和税前列支等制度,全额返还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员党费,从县管党费列支20万元对23个新组建的、18个二星级以上的、16个活动阵地达到“六有”标准的党组织、以及50名考评为优秀、称职的“第一书记”和党建指导员进行了奖补。今年预算近30万元党建工作经费,并预算每名党员100元教育培训经费,为非公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
狠抓“宣传点”,营造浓厚氛围。充分利用省市县党建网络平台和微信平台,丰富宣传形式和内容,大力宣传非公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中的特色、亮点做法,体制机制创新成果等。截止目前,在市级以上媒体上稿近100余篇,营造了大力支持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浓厚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