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闻网讯(通讯员 罗晓娟 潘定安)“一、二、嘿哟”,记者远处听见响亮的号子声,闻到醇香的菜籽油,追着号子声一路小跑,来到了这家老油坊,只见一位精瘦的老人手里拉着冲锤掌舵,后面还有两个帮手拉着冲锤掌尾,三个人嘴里喊着号子,使劲用冲锤撞击油槽,连续撞击间,油槽里就有醇香清亮的菜油流出。
榨油把式名叫江恒年,今年84岁,家住石泉县喜河镇长阳村,1957年跟随舅舅吴学宝在当时村大队唯一的老油坊当徒弟学手工榨油技术。80年代后,随着时代的发展,机器榨油逐步替代了传统手工榨油工艺,江恒年一手好榨油绝活也就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脱贫路上,重拾传统榨油老手艺
近年来,随着当地旅游产业的不断兴起,人们对健康食材的需求值增高,绿色环保健康的农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认可和欢迎。今年,石泉县县委办脱贫工作队入住喜河镇长阳村,工作队从该村的实际情况出发,走产业帮扶济困的脱贫路子。
江本中原是该村机制油坊的老板,他了解到石泉县身处汉江流域的中国的富硒带上,这里适合油菜种植生长,菜籽质量高,加工的菜籽油也品质好。然而每次炒菜,使用机器生产出来的菜籽油始终让江本中怀念儿时传统手工压榨的油的味道。
在石泉县县委办脱贫工作队的帮扶支持下,江本中开始重拾传统榨油老工艺。然而这个手艺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慢慢的都已经消失了,附近能了解这项工艺的,也只有他84岁的叔辈爷爷江恒年。当即决定请老爷子出山带徒,把村子消失的传统榨油工艺恢复起来。
江本中告诉记者:“也就是我这个年代还能对传统老工艺,老味道有怀念,如果爷爷去世了,我们的后代连最基本的念想都没有了,这是一种油坊文化,所以我们要传承下去。”
虽然传统手工榨油与现在机器榨油相比,耗时耗力、出油率相对也低。但是江本中介绍:传统榨油属于物理低温压榨,保存了油菜籽里面的氨基酸、维生素等许多微量元素,香味醇厚、比机器压榨保存的时间更长,市场售价也卖到50元一公斤。
今年他在县委办脱贫工作队的帮助下,他在村里成立了油料加工合作社,目前正在积极组织村民种植茶树压榨山茶油。
工匠精神,84岁老人再出山,传统工艺需传承
84岁江恒年再出山,新的身份就是江氏手工油坊的老把式,首先老油坊开始就要制作榨油的工具,而现在的木匠没有见过传统的榨油设备,老人只能靠着自己的记忆、比划,先后换了四个木匠之后终于做出来一套纯原木设备,总造价近两万元。
纯原木的一套木榨共有大大小小零件50多个,主要分为榨壳、冲锤、榨脚三大部分。在现场老把式江恒年分别向记者介绍柳千斤桩、跑马、行刀、行盘等工具的作用。
老人江恒年告诉记者:木榨菜籽油是一门古老的民间工艺,具体的操作工序比较复杂,编草衣、大锅炒籽、石磨破籽、石碾碾籽、蒸胚、踩饼、装饼、冲锤打饼撞油等环节,使用的都是纯手工,需要四个人协力,用体力和技术才能榨出高质量和产量的菜籽油。整个榨油环节中主要掌握好三大工序,1、原材料炒籽,根据菜籽颜色来分辨是否炒熟了,炒籽不成功,磨碾筛粉就不会细,蒸后的饼面会从草衣里面出来,最后就打不成功;2、水蒸火候合适;3、木榨及时功夫到位。
84岁的江恒年,几十年养成的习惯,早上五点多起床,开始一天榨油工作,四个人工作一直持续到晚上八点,一天能压榨近500斤油菜籽,出油量一百余斤。记者采访的四个小时里,江恒年老人一直都在不停的传授,纠正指导孙子的操作要领,直到油槽里流出来香醇清亮的菜籽油后,老人脸上露出来会心的微笑。
工艺传承,江氏油坊里老手艺亟待申请非遗
“古法榨油这是一门技术活儿,也更是一种文化,同时也是我们老祖宗的根,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有年轻人能把这项传统手艺传承下去。” 江恒年老人说。
结束采访时,县委办扶贫工作队队长武绍峰告诉记者说“古法榨油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事情,我们已经先后跑了市县有关部门得到大力支持。申请事项开始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