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闻网讯(通讯员 沈沙沙)“不看不知道,一看真是‘吓’一跳。香炉沟的魔芋自认为是迎丰镇管理得最好的,但是看到这马路对面山上的林下魔芋,真有点自叹不如,望过去,一面山全是长势喜人的魔芋,管理得太好了。听了三湾村甘书记的汇报,我们香炉沟的魔芋产业发展也可以借鉴他们的‘3个3’发展模式,“支部+”的作用他们三湾村比我们支部用的活,用的好!”香炉沟村支部书记吴明军看着对面山上的林下魔芋感叹道。
为全面检阅迎丰镇2017半年以来产业园区建设、特色产业发展规模和“能人兴村”带动效果, 7月28日,由迎丰镇产业办牵头,镇党委书记钟玮领队,组织全镇各村两委负责人、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共计47人参与全镇特色产业现场观摩点评活动。
盛夏的迎丰大地,绿意盎然,朝气蓬勃。乘着早上凉爽的天气,观摩队伍7点就行走在田间地头,一个个产业园区纷纷展示着各自的特色,但无一例外映入眼帘的都是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三湾村黄花菜地里,农户忙着采摘,新鲜的黄花还沾着清晨的露水;红花坪村处处可见蚕农们背着背篓采摘桑叶;香炉沟村的魔芋地里,农户早早的就开始了新一天的田间管理……田间地头蕴含着浓厚的勤劳气息,处处涌动着产业发展的热潮,展现出迎丰产业的新魅力和勃勃生机。
一天的时间,密集的行程,观摩队一行看产业、入园区、下地头、听汇报,边听边看、边走边议,各村的“能人”们相互借鉴产业管理经验,在互看互评互思中交流,认真分析总结各自在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优势和差距,比、学、赶、帮、超的意识贯穿整个观摩活动之中。通过观摩学习经验,通过对照找出差距,通过交流共谋发展,大家用笔,用手机记录着点点滴滴。
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必须在产业发展上为群众考虑适合的产业作为脱贫的长期产业基垫,长效产业与短期产业的相互结合、互补,为脱贫攻坚工作奠定基础,为群众增收找到出路。各支部在产业发展上“费脑筋”,通过运用“支部+”模式和能人兴村战略,迎丰镇的产业发展形势良好,各村涌现出一大批产业带头人,在这次观摩活动上,切实让大家看到了产业发展规模和效果。
在新庄村,支部带头成立“新庄村有机水稻合作社”,支部+合作社+公司+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让农户们尝到甜头,有机稻谷卖到1.6元每斤,合作社还补0.4元,一斤稻谷等于卖到2元的高价,不仅如此,农户们的有机谷种由公司免费提供,合作社统一育苗,收获后合作社联系公司,亲自上门统一销售,让农户不在背粮四处找销路。
在香炉沟村,支部书记吴明军带头发展魔芋产业,结合能人兴村战略部署,村支部干部夯实了干部包抓贫困户主体责任,依托支部+示范合作社+公司+能人+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园区发展魔芋1100余亩,园区采取魔芋套种槐树模式,沿山路平整地块安置蜂箱。槐树开槐花养蜜蜂,林下种植魔芋促发展,采用这种可持续的立体农业,来扩大土地单位面积的出产率,提高林下综合效益,增加农户收入。同时联系镇产业办,配套建立了技术外包协议,技术人员蹲点指导,解决了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难题,培训了魔芋种植技术人才,调动农户发展积极性。
在红花坪村,支部依托“能人兴业”工作,推行以支部为核心,以合作社为纽带,以产业基础为依托的“支部+合作社+基地”和“党员+产业”发展模式,党建带脱贫,党员带群众,结合“双培双带”活动,17名骨干党员干部分别包抓49户农户,引领发展1-2项特色主导产业,在桑、畜、菜和魔芋等产业上取得显著成效。2017年,春夏两季发展养蚕400张,小蚕共育900张,发展魔芋250亩,养鸡2万只,黄花菜100亩。
三官庙村大户崔世侠的黄花菜烘烤点,全镇一半以上的新鲜黄花运到这里加工成干黄花菜;“金凤凰”徐启芳的百亩特色中药材种植区拉动56户贫困户就业,12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支部书记刘子丰的猕猴桃园套种中药材扩大土地产出值,长短产业有效结合,并组织3户大户到四川凉山等猕猴桃种植基地学习都成为了特色产业发展的亮点。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支部+合作社”,“支部+能人大户”的带动,就地安排贫困户就业,就近带动贫困户入社,帮助其发展壮大,43户贫困户真真实实帮扶获利。
烈日炎炎,挡不住产业的诱惑。半年特色产业现场观摩学习,旨在各村在观摩的过程中,了解产业发展具体规模,对特色产业发展增进信心,各村带头人相互学习借鉴,比一比各自的优势,算一算各自的差距,鼓励各村在产业发展上,再接再厉。在后半年的产业发展上,查缺补漏,弥补短板,撸起袖子加油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