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熊彬彬
家住熨斗镇板长村的贾思源今年64岁,与老伴住在移民搬迁安置点,在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惠及到这个面貌落后的深度贫困村后,当了一辈子农民的贾思源开始关注村上合作社的“甜蜜”养蜂事业。
“合作社2017年产了几百斤蜂蜜,一股脑都卖出去了,价位也不错,看着我也心动了。”“行动派”贾思源心里萌发这个想法后,便积极到合作社养蜂基地参观,参加养蜂技能培训课。2019年,县上免费组织到宁陕参观学习2次,贾斯源都报名参加了。“我记得有次去宁陕风情一号谷参观学习,那个老板是个女同志,才三十多岁,能做这么大规模的基地,给了我特别大的动力和信心。”贾思源对这次学习感触颇深。
经过两年学习,2019年,贾思源便开始购置中华蜂,开启特色产业发展新纪元。“在我小的时候,父亲养过土蜂,但是蜇过我很多次,久而久之,我不太喜欢蜂蜜。”如果不是看着村上合作社把这个“招人厌的小玩意”变成“致富小飞虫”, 成见会一直根深蒂固。
在养蜂第一年,贾思源获得一万多元的纯收益,让原本信心满满的他更坚定了信心。与贾斯源一起养蜂的,还有他的哥哥贾思斗。67岁的贾思斗常年在外务工,今年受疫情影响,贾思斗早早回了家,跟着弟弟学技术,和弟弟一起在老家养蜂。
“今年效益还不错,比去年更好,蜜蜂也有120多桶,预计下半年还会增加,等我把下面(路边)的蜂场弄好了,上面的就全部交给我哥,让他弄。后期,栽个二十亩樱桃树、枣皮树。”养蜂技术越来越娴熟,尝到“甜头”的贾思源预备和哥哥一起把产业越做越大。
今年64岁的贾思源常常到农家书屋借蜂蜜养殖类的书籍看,也会把遇到的问题及时和技术指导员沟通。“村上有专门的技术指导员,县上也给我们指派的有专家,有问题我们给技术员或者专家打电话,人家几天就来了,现场指导我们。”贾思源和贾思斗常常感叹,如果不是技术指导员的扶持,自己的养蜂路,不会走的那么顺利。
“虽然我们姓贾,但是我们的蜜可是真的很。”贾思源和贾思斗的老家海拔高,蜂场在离家不远的山包上,搬迁政策让大家都搬出了“穷窝窝”,老家优良无污染的环境成了“二贾”高山蜜的优质产地。
在熨斗镇“一村一品”产业规划布局中,养蜂和养蚕成了这个深度贫困村的特色支柱产业,为了及时解决大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板长村指定两名技术指导员,分别负责养蜂和养蚕技术指导,协助村级特色产业向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板长村蜂蜜产量少,但是品质优,被前来参观的企业看中,连续两年签订协议包销,老贾的蜂蜜也搭上了村集体经济的快车。
“你们蜂蜜质量这么好,应该叫‘二甲’高山蜜。”听到来自驻村工作队员的赞赏,贾思源和贾思斗两兄弟别提多开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