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闻网讯 (通讯员 王全洲) 旬阳县双河镇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镇,农业资源优越,土地条件较好,是旬阳的“鱼米之乡”。今年以来,双河镇党委政府按照旬阳率先突破发展对双河农业的定位要求,紧紧围绕“打造大双河流域山地循环农业示范带”的目标,从兴修水利夯实农业基础、流转土地打造现代农业园区、狠抓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三方面入手,加快农业发展,助推农业转型。
理思路定规划 找准山地循环农业发展方向
双河镇是旬阳的“小江南”,如何利用好“三川六山”的土地条件,双河镇按照“以山育林、以林护水、以水养田、以田建园、以园富民”的总体思路,走循环发展的路子;在发展方向上以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立体农业为方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在空间布局上采取山上兴林、山下建园,坡地栽核桃,水田种粮菜,阳坡栽烤烟,阴坡点魔芋,重点抓好竹筒河、西岔河、龙家河三条流域,努力发展高效农业示范园、特色产业示范园和特色民居家园;在发展重点上突出农田水利、农业园区、特色产业和特色民居建设;在产业重点上突出“优粮、强烟、壮畜、攻魔芋、兴林果、抓蔬菜”,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造良田强基础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010年“7·18”、“7·24”洪涝灾害使双河镇农业基础设施遭到严重损毁。近年来,该镇充分利用国家对农业基础建设项目的大力支持,先后争取农业综合开发、中小河流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流域治理等项目,按照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建设标准,累计争取近2000万元资金,先后对潘家、西岔、龙家等三条流域涉及9个村水毁严重的河堤渠道进行修复,对低产田进行了治理改造,增强了保水保肥能力。
截至目前,该镇已改良农田3000多亩,修复水毁河堤9千米,新修灌溉渠道12千米,截水坝5座,机耕路4.6千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5平方公里,极大地提高了农业抗灾能力,提升农业生产发展后劲。去年修建安全饮水工程3处,解决高坪、望月、平河等5村近5000余人饮水难问题。
抓流转建园区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土地流转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前提,是园区化生产的基础。近年来,该镇因势利导,强化服务,流转土地5000多亩,带动了烤烟、蔬菜、畜牧、林果等产业规模化发展,先后建起了隆科蔬菜、长生苗木、鑫汇牧业、桂花鸡养殖等农业园区,催生了得意家庭农场、茯苓种植中药材合作社、新华养鸡场等一批特色种养企业发展,提升了农业发展质量,加快了农业的转型升级。
在园区发展中,双河隆科农业园区走“园区引领、企业参建、农民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路子,通过土地流转集约化生产,建立蔬菜基地500亩、优质大米生产基地3000亩,打响“隆科绿源”无公害蔬菜和富硒大米品牌,带动全镇6000亩优质水稻生产,新建花卉苗圃500亩,林下养鸡1万羽,走出了种养加、产加销和园区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现代生态农业园区的辐射引领作用,双河隆科园区也被命名为省级农业园区。
强产业调结构 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双河镇坚持“优粮、强烟、壮畜、优姜、攻魔芋、兴林果、抓蔬菜”产业发展重点,突出双河特色,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努力提高农业在农民家庭收入中的份额。以绿富地有限公司为龙头,以“隆科绿源”富硒大米品牌为带动,建立优质大米生产基地6000亩,今年计划实现产值5000万元;狠抓烤烟产业,稳定烤烟面积3000亩,实现农民收入1000万元;抓住畜牧、黄姜传统产业不放松,近年新发展规模养殖场50家;主攻魔芋、核桃、蔬菜新型产业,累计发展魔芋5000亩、栽核桃1.5万亩,农业产业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明显,在农民家庭收入的比重越来越重。
转型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是推动落后地区农村发展急需破解的课题。该镇在农业发展中抓水利打基础、抓流转建园区、抓产业促增收,坚持“爬坡过坎”,促进了农业转型升级,探索出了一条可资借鉴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