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闻网讯(记者 魏涛)提起过年,美食总会让人有满满的回忆。或者是令人垂涎的山珍,或者是一道普通的令人回肠的老家味道。
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和味觉倾向,不同地区勤劳而智慧的人们,各自将本地食材和调味品通过精妙的技艺发展成了一种习俗,一种文化。这些食材和调味品正在无时不刻的触动着亿万人的神经和味蕾,也让每年过年的味道更浓。
俗话说“腊八祭灶新年到”。腊八节算是拉开了过大年的“季前赛”和预备期,旬阳双河老家各家各户的主妇都开始忙碌,精心准备美食,“蒸过年馍”是其中的重头戏。
之所以说是重头戏,一方面,在老家蒸过年馍,象征来年日子红红火火,蒸蒸日上。另一方面,蒸馍使用当地制做的酵子,从起酵子发面、和面、炒哨子(馍包的馅儿)、做馍花儿、上锅蒸,到出笼,每一环节都有火候讲究,温度、醒面、蒸的时间等,不能有稍稍的失误,无不考验着一位家庭主妇的厨艺。因为只有技术高超的人才能蒸出形状好、不变形、味道香的馍。
母亲是远近闻名的蒸馍好手,她对蒸馍的丰富理解,来自家族手艺的传承。今年80岁的奶奶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老师。虽说母亲没有专门学习过制作面曲、起酵子等手艺,但长时间的耳濡目染还是令她对传统手艺有了自己的理解。
腊八节一过,母亲就会把泡桐木的大蒸笼拿出来清洗晾晒。在蒸馍的前一天,把早早收集的干芭蕉叶用水清洗充分浸泡。芭蕉叶做馍叶儿避免生面馍粘在蒸笼上,并且蒸熟的馍有一种特别的清香。
蒸过年馍是个力气活。手工揉面讲究一揉,二醒,反复操作直至表面光滑。好在有父亲打下手,母亲做起来就省了不少的力气 。
老家蒸过年馍种类、花样很多。有拳头大小椭圆型带花的红糖包、豆沙包、豆腐萝卜包、酸菜粉条包,也有海碗大小的“油包子”。
不同家炒的哨子口味不同,但无一例外都香喷喷。在所有的馍馅儿当中,要数“油包馅”工序最繁琐。从挑选食材开始,到生面炒几成熟,放几种调料,放猪油多少,再到馅大小的拿捏,无不彰显每一位主妇对美食的理解。
过年馍,在我小时候是老家春节走亲访友的上佳礼品。那时家家户户都种植有小麦,蒸过年馍用的面,都会在腊月磨面的时候提上好的第一道白面粉。这样刚出锅的馍白白胖胖,就有了一种特别的麦香味。
同市面上卖的,用发酵粉蒸出的蒸馍相比,母亲蒸的酵子馍味道更香醇,更劲道,更有嚼头。记得小时候从母亲炒哨子开始,到馍熟出笼,无论多晚,我都会眼巴巴的瞅着,等着,然后津津有味的吃上几个。
现如今,老家院子家家户户都没有种小麦,篜过年馍都买优质上等白面,但用酵子发面这个传统一直没有变。
从参加工作起,由于过年放假迟,虽不能像以前站在厨房等馍出笼,但每次回家母亲蒸的酵子馍我都会吃很多,离家时母亲都会准备一些让我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