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闻网讯(通讯员 薛亚林)巍巍巴山,悠悠汉水,孕育了和谐旬阳。在这片厚重的热土上,那些星罗棋布于山水间的校园宛若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格外惹人注目。近年来,它们在“千校慈善教育”项目带动下,顺势而为,将慈善文化纳入学校德育体系,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用“爱”塑造学生心灵,用“善”培养学生行为,给独特的校园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一颗颗慈善的种子在春风召唤下吐芽抽枝,丰姿绰约地竞相绽放在校园里。
营造氛围,让慈善文化在校园落地生根
在“千校慈善教育”项目实施初期,旬阳县一些学校对慈善认识不足,开展慈善教育主动性不强。教体局与慈善协会紧密配合,多次深入学校对慈善教育工作进行指导和督促,引导学校了解慈善文化内涵,认识慈善文化进校园对推动青少年道德教育、培养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正确“三观”的重要意义,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引进。2016年3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公布后,我们及时组织师生学习和了解,指导学校在实际工作中抓好贯彻落实。
为弘扬慈善文化,学校将慈善教育纳入学校德育体系,利用校园网站、宣传栏、广播站、显示屏等阵地加大宣传普及力度。充分利用《慈善读本》传授慈善文化,传播慈善理念。利用社区、敬老院等校外慈善教育基地,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开展慈善爱心传递活动。利用慈善基金会、慈善协会、民间慈善团体进校园宣扬慈善理念。利用善行义举榜,张贴师生公认的好人好事,讲述自己身边的善行义举,激发师生内心深处崇美向善的力量,汇聚“小善”,传导正能量,形成“人人做好人、好人做好事、好事就上榜、好人有好报”的良好氛围。
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旬阳县城关一中是慈善教育开展最早的学校之一,该校于2011年就成立了慈善志愿者服务队,先后开展慈善募捐活动10多次,累计募捐救助资金11万余元,救助在校贫困学生100多名,仅一次为该校患“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郭凯文捐款就达5万余元。我们将城关一中、城关小学等11所学校作为慈善教育进课堂暨《慈善读本》推广试点校,这些试点校都能因地制宜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慈善宣传教育主题活动,探索总结了一些很好的经验,带动了更多学校,有力推进了慈善教育在学校深入开展。
丰富形式,让慈善文化在校园茁壮成长
要想慈善文化真正“落户”校园,光靠动嘴皮子是行不通的,该县从实际出发,在慈善教育形式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
将慈善文化建设与课程体验相结合。学校把慈善教育作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着力抓好思品、语文、地理、历史、艺术等学科的课堂渗透,开设以传授慈善文化为主的感恩教育、环保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综合课程,根据《慈善读本》的章节内容,利用阅读课、班级读书时间等组织学生开展慈善、爱心、感恩教育,开展爱心主题征文、慈善演讲比赛等活动。通过改进教学形式,引导中小学生践行真、善、美,培养他们从小热爱祖国、奉献社会、爱护集体、关爱他人的高贵品质。
将慈善文化建设与主题教育相结合。学校通过开展慈善主题班会,向学生介绍贫困家庭的生活状况以及社会上“献爱心”的典型事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关心、帮助别人的重要性及其重大意义, 鼓励人人争当“奉献爱心小明星”。开展感恩教育, 引导学生“学会感恩、传递爱心”,主动去关心和帮助别人。
将慈善文化建设与“因校施策”相结合。各校充分结合自身实际,量身裁衣,以活动为基本的组织形式,根据参与者的兴趣特点及心理情感设计孩子们喜欢的活动,让参与者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与启发。根据各校文化特色,挖掘仁爱、慈善资源,让慈善文化有计划、有步骤地渗入到学校的教育内容之中,在学生心中播种“爱心”的种子,灌输“仁爱”的理念,培育“向善”的心灵。
将慈善文化建设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利用小手拉大手、家长会、学校开放日、家访等活动向学生家长宣传慈善文化理念,提高家长的慈善意识,号召家长积极参加慈善募捐和公益活动。
潜移默化,让慈善文化在校园绽放美丽
于细节处培养。以“善行伴我成长”为主题,以“日行一善”活动为载体,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如:捡起一片垃圾、节约一滴水、保护一颗幼苗、主动让座、扶老人过马路、维护公共场所卫生、主动做家务、为父母打洗脚水、给长辈过生日等等。通过细小环节培养学生“胸有善心、口有善言、眼有善景、手有善行”,让“真、善、美”发扬光大,把“假、丑、恶”拒之身外,以此促进慈善文化入脑入心入行。
在实践中耕耘。充分利用周末、节假日和寒暑假等课余时间,走出学校、走出家庭、走进社区、走进街道,通过开展社区服务、环境保护、扶弱帮困、敬老爱幼、阳光助残等社会公益活动,引导和教育学生关心他人、关爱社会,学会知恩、感恩,懂得报恩、施恩,感受 “爱与责任”的魅力,培养学生爱的情感和品质。青少年活动中心积极发挥校外育人实践作用,每学期定期组织志愿者到敬老院开展慰问孤寡老人活动;县城关二小将少先队活动阵地延伸到社区,建立了下菜湾社区少先队大队部,组建雏鹰假日小队,开展“扮靓社区”等系列活动,弥补了学校教育不足,极大丰富了少年儿童的校外生活,其做法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称赞。
在帮扶中播爱。该县在教育帮扶中凸显“精准”二字,为留守学生建立关爱台账,落实“一帮一”、“一帮多”关爱机制,每所学校建起留守学生关爱工作室,广泛开展“提高一门后进成绩、培养一项兴趣爱好、结交一个知心朋友、每月与家长通一次电话、每月一次师生谈心、每学期写一封信”为主要内容的“六个一”活动,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离异家庭学生、心理障碍学生、特异体质学生等特殊群体建立专项档案,因人施策,夯实帮扶措施,帮扶老师每月至少与每个学生谈一次话,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的问题。抓好教育扶贫各惠民政策的落实,逐年摸清全县学生的具体情况,切实将教育扶贫政策精准落实到每一名学生身上。
“芝兰之室久自芳”。旬阳县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有效开展,为学校德育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尤其在培养学生崇爱向善价值观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慈善观念深入人心。2016年3月,县教体局、县城关一中被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慈善协会授予“千校慈善教育项目先进单位和优秀学校”。如今,旬阳县慈善文化进校园已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组成部分,正在为实现慈善文化“全覆盖”和“新成效”而孜孜以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