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山之巅,绽放,竟可以优雅如斯
安康新闻网讯(通讯员 彭红梅)春风和煦,旬阳万亩牡丹竞相绽放,观赏刷屏之余,人们发现繁花似锦不仅是好风景,更是脱贫增收的新希望。
花为媒,向“风景”谋商机
步入盛名远扬的吕河镇敖家院子油用牡丹基地,扑面而来的不仅是连绵花海,还有两列红艳艳的小广告牌沿园间路向山上延伸,“旅游百事通”的友情提示瞬间拉近了人和花儿的距离。
屏住呼吸,以敬仰之心拍摄花王神韵
住在花海边缘的周世彦说:“这些天,每天来这里的人都有好几百,路上停的车都快连成火车了,在这里看花,到镇上的农家乐歇脚吃土菜,真是热闹。”另一位在花海边菜地干活的农人喃喃自语:这地方离镇还有点距离,得赶快办几个小商店。
游人如潮,承建这片基地的瑞康油用牡丹加工厂收益怎样?公司经理杨林说:“前来赏花的,我们不收费,公司的主打产品汉旬源牡丹花茶正处于推广阶段,赏花就是营销,花季也是产品销售旺季。”
同属吕河镇的太极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丰裕现代农业园区也来凑热闹,在赏花必经之路设立产品展销台,汉澜拐枣浓缩汁、莲花溪无公害莲藕和汉旬源牡丹花茶同台亮相,以美景为背景,共谋商机。
花为媒,加工企业、旅游、餐饮、交通等行业从“风景”中寻找商机,赶了趟花事大集。
转方式,聚合力奔“钱景”
阳春四月,海拔较高的城关镇双垭村油用牡丹叶子还没有完全散开,20多户农民在基地锄草归来就向村委会聚集,原来是陕西瑞康牡丹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孝停在现场点钞,村民赵复停说:“年轻人外出务工了,土地闲着可惜,租赁给公司不仅有地租,还能就近干活,我今天领了3000多元”。
王孝停是县人大代表,2013年从建筑行业转战油用牡丹产业,在吕河镇投资创建了陕南第一家油用牡丹加工厂----瑞康,在“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下,聚合力、激活力,仅历时三年,产业基地已经迅速从吕河镇向城关、白柳等镇延伸,总面积达到2000多亩,带动800余农户投身油用牡丹产业发展,仅去2016年通过租赁土地、雇工直接带动户均增收5000元,帮扶提供种苗200万株,其中贫困户90余户。
油用牡丹被国家作为木本油料重点之一大力发展,“钱景”喜人。地处甘溪镇太极湖畔的益群油用牡丹现代农业园区正致力于开发太极湖系列牡丹产品,投资200余万元、占地13亩的花茶烘烤、冷藏等加工厂将于近期建成投产;赵湾镇卓远现代农业园区是去年新建的油用牡丹产业园,短短一年时间种植规模已达500多亩;就连远在四川的加旺林业有限公司也迅速调整发展区域和品种类型,在金寨镇流转了300亩土地,专门培育油用牡丹种苗。
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同步推进,全县产业规模以年均1万多亩的速度递增,县委县政府也顺应发展需要,将油用牡丹产业发展纳入对部门、对镇绩效考核内容,并整合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等项目资金用于扶持产业发展,助推全县不仅建成10个千亩示范村,还发展20亩以上种植大户200户、100亩以上园区10个,种植总面积达到4.08万亩。
追赶超越,共绘美好“前景”
经多年努力,旬阳油用牡丹产业已驶入快车道,如何让这项新型产业走的稳、走得远,县委县政府聘请国家油用牡丹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张延龙教授,按照北有菏泽、南有旬阳的高点定位,编制了《旬阳县油用牡丹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以建设油用牡丹产业全省第一县、全国一流县为目标,计划到2019年油用牡丹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
对标一流加油干,让规划由心中愿景变实景!牵头此项产业建设的农林科技局开年伊始,就把“ 新增油用牡丹2万亩 ”作为“先锋行动党旗红,农林科技添光彩”的重要切入点,还启动了优质苗木培育、综合防治、循环经济创新创业园建设、扶贫科技示范等六大工程,在春秋两季关键时期进镇入村开展技术培训,并将油用牡丹新增为职业农民培育专业,落实技术干部结对包抓,厚植产业持续发展后劲。
在吕河镇梨河村,层层梯地整齐地竖着蓝色的小牌子,牌子上全是有序排列的数字代码,“这是我们建设的牡丹实验基地,一共100多个实验小区。”据旬阳县农林科技局森防站吴晓燕介绍,这100亩实验基地是农林科技局与国家油用牡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手建立,目的就是通过对比实验探索,总结优化旬阳油用牡丹产业发展的技术方案。
位于吕河镇的旬阳县高新区内,全国最大的油用牡丹加工企业弘元生物有限公司就坐落在这里,经过半年的紧张施工,已经完成三通一平、标准化厂房框架,规划总投资5.5亿元的项目将在今年牡丹籽上市前投产,届时可实现日处理牡丹籽100吨,年产牡丹籽油5000吨,不仅可以解除旬阳及周边市县油用牡丹种植户的后顾之忧,还能真正实现旬阳富硒油用牡丹“前端、中端和后端”全产业链发展的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