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何升林 巴远君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加快发展乡村产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和工作重点,也是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更是农民致富增收的长远保障。旬阳市铜钱关镇因地处秦楚边关而著称,与湖北毗邻,和白河交界,距县城50公里,山高路远地少是显著特征。面对海拔落差大、立地条件差、产业成型难等种种制约,铜钱关镇因地制宜,提出“山上建农业园区、川道做民宿康养、集镇开社区工厂”的思路,形成产业有龙头企业带动、产品有市场主体的良性循环模式,按照“农文旅”融合发展思路,有效地带动了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形成产业遍地开花、农民就地致富的发展模式,从而带动人才回归,激发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靠山吃山:山上建农业园区
马保村是铜钱关镇的传统务烟村,眼下正是烤烟烘烤的关键时期,支部书记湛承文顶着高温和烟农一起打烟叶,然后运输到烤炉,提供技术指导,直到变成黄金叶才放心。“今年全村420亩烤烟丰产了,产值达到200万元不成问题。”湛承文虽然汗流浃背,但是笑得一脸灿烂。
烤烟产业
作为主抓烟草产业的财政所所长,夏全勇也松了一口气,在面对旱灾的压力下,烟草能实现增收是和13个烟草产业村的干群齐心分不开的。“今年镇政府积极争取,多方筹措资金新建联建烤房14处56座,发展了优质烤烟4109亩,建成百亩示范园13个,创建千亩示范村1个。”夏全勇介绍。
双河村海拔较高,是茶叶适生区,20世纪70年代就建设了茶园。太极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杜金宏决定对老茶园进行改造并且以茶园为依托开发民宿,目前200亩茶园改造已经完成,3公里景观步道已经建成,小木屋、打卡点、民宿正在设计,明年春茶上市时有望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
铜钱关镇双河村高山茶园
七里村的赵家匾不适合玉米和黄豆种植,邻村村民刘志琴作为镇上的“归雁”却认为这是一块宝地,投入重金流转102亩土地发展黄桃产业。村支部书记屈孝本建议:“七里村有古村落,有七里峡自然风光,要是能建成集观光、采摘、体验、住宿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会更挣钱,也会增加集体经济。”屈孝本的建议很快得到刘志琴和周边群众的高度认可,“桃花岭田园综合体”的打造如火如荼地开展,图纸设计、景区道路建设有条不紊推进。而在相邻的金盆湾村,已经建成的150亩黄桃园区硕果累累,黄桃酒、黄桃罐头、黄桃干系列产品开发正在实施之中。
走遍铜钱关镇发现,因地制宜、靠山吃山的做法比比皆是。野菜、竹笋、香椿、鸡蛋、腊肉、自酿的甜杆酒都可以随时随地变现,而且有龙头企业带动,只要有货,就不愁销不掉。300亩碧根果产业园、500亩大红袍漆树产业园、20000亩拐枣产业园今年全部建成,达到了农民实现就地致富的目标。
靠水吃水:川道开发民宿康养
铜钱关镇作为吕河的发源地和边关要隘,好山好水好风光是其独特的地理标签。
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楚长城、千佛洞、红三军遗址等历史文物古迹是不可复制的遗产,产业观光园和农业观光体验园又赋予休闲康养新体验,为一河两岸的群众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太山庙社区的河边,黑瓦灰墙映衬着随风摇曳的荷花,周边稻田蛙声一片,田里漂游着稻花鱼,绿水青山之间就是尚都绿源公司的美食基地,在这里可以品鉴铜钱关镇地道的拐枣酒,尝到美味的腊肉,欣赏到怡人的美景,旁边民宿可以小住,走时有辣椒酱、豆酱、干笋等特色农产品带走。这是老板周尚的梦想,也是铜钱关发展产业的梦想。
铜钱关镇的腌菜产业,农民种植的蔬菜可以随时随地变现
周尚是四川人,来旬阳市创业多年,瞅准了铜钱关镇这独特的地域,看到每天来观光的人很多,作为招商引资的客商,在这里发展了辣椒2000亩。围绕辣椒做起了大文章,园区可以观光,辣椒可以做成美食,还能开发成辣椒酱作为特色产品。美食基地更是加工车间,农民吃不完的土特产都可以加工成产品,三五斤豇豆,七八斤辣酱,一两罐豆腐乳,三四块腊肉都可以在这里变现,经过加工包装后,成为城市餐桌上的绿色食材。
屈政策作为天宝寨村的支部书记,用多年的土鸡养殖经验带动了产业发展,“借鸡还蛋、借鸡还鸡”发展模式一度成为经验被各村效仿。打造的“鑫绿林”品牌广受好评,因为有土鸡这一招牌,加上每天游客增多,屈政策把老院子改造成秦楚驿站,集餐饮、民宿、休闲为一体。“周六需要提前预订,周内每天5、6桌,现在还有10个民宿、20个养老小院正在建设。”屈政策满是底气。
铜钱关镇的蜂蜜产业已经成规模,而且配套有蜂蜜加工、包装车间
同是在天宝寨兴业的杨厚根是“中国好人”,在外创业多年后毅然回乡,以“中国好人酿中国好酒”为使命,决心把全镇2万亩拐枣以原浆酒的形式推向全国。投资了1700万建成五龙湾产业观光园,在这里,可以品尝到美酒,体验农耕文化,休闲康养两不误。据他介绍,每天来观光的人达到200人次。
围绕“农文旅”融合发展思路,铜钱关镇充分利用自然康养、秦楚文化、红色文化、富硒产业基地、美食美酒美茶、高山低温气候等独具特色的优势资源,高标准打造秦楚驿站、庙湾驿站、边关驿站、尚都食材基地、双河教学研基地等康养目的地,打造自然景观休闲园、农业观光体验园、狩猎拓展训练园、秦楚长城游览园、特色民宿康养园、产品加工流通园等六个园区。突出产业发展地域特色和带动效益,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种养综合利用循环发展,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就地务工:集镇建社区工厂
赤岩社区是铜钱关集镇所在地,常住人口达到万余人,这里的居民来自周边村落的移民安置,山上和川道的农民实现了就地就业致富,对于社区来说,开办社区工厂破解了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
安康市阳坤玩具有限公司是苏陕合作项目,也是镇上招商引资重点项目。2021年开工后,在这里上班的妇女达到六七十人之多,平均工资可以拿到3500元,务工妇女不但能增收还能照顾家。据班组长冯忠芳介绍:“我干的是质检员的活,每月可以拿到近4000元工资,不用出去就能保障收入,还能照顾家人,很满足。”
铜钱关镇社区工厂可以解决社区近100人的就业问题
在社区工厂对面,阳坤玩具总厂正在加紧建设。据社区支部书记袁治勇介绍:“这里将建成标准化生产厂房5000平方米,建成毛绒玩具电商中心、物流仓储中心及毛绒玩具生产线3条。建成后,可以实现300人就地就业。”
李选阳的蜂蜜加工厂建在花繁叶茂的双河村,采用代养的模式,带动太山庙社区、双河村、铜钱村、孙家坡村发展土蜂蜜2660余箱,蜂蜜生产车间引进流水线作业,开发的系列产品销往省内外,而且可以提供就业岗位。尝到开办工厂的“甜蜜”之后,他又投资80余万元建成了大米加工厂,依托3000亩稻田,准备打造“绿佳然”品牌,增加大米的附加值。开发成稻田观光产业后,更多的人就可以在家门口就业。
铜钱关镇党委书记张先锋在谈到产业布局时说:“我镇土地零星分散,生物多样性是最大特点。我们抢抓乡村振兴机遇,突出产业振兴重点,谋划了山上建农业园区,川道建康养民宿,集镇建社区工厂的发展布局,实施了产业发展四个一和农民增收321模式,即一个产业一个市场主体,一个园区一个品牌,农户户均三亩林果园,两头生猪,一人务工。实现了农业产品能变现,市场主体健康发展,特色产业富民强镇,有力地助推了乡村振兴。”
经验和启示:一切为了农民增收
铜钱关镇和大部分边远乡镇一样,交通制约明显,土地条件相对较差,土地供给不足,人才相对匮乏,产业规模不大。但笔者在采访中发现,铜钱关镇坚持一个观点:一切为了农民增收。无论是传统的烤烟,还是新发展的辣椒,无论是山上的竹笋还是地边的野菜,只要是农民种植或者养殖的山货,都不愁销路,都可以随时随地变现,达到了“农民富了,园区活了,产业兴了”的良性循环,有以下几条经验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产业就是乡村里的“聚宝盆”“蓄才池”,铜钱关镇正是有了火热的产业,让村民就地致富,乡村才能留住人,特别是留住年轻人和各类人才。也只有依靠产业振兴留住了人,实现人才振兴,才能助推乡村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继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
融拐枣酒产业、民宿、康养、农耕文化于一体的民俗园
乡村产业振兴,要找准方向,突出旬阳山地特色。乡村产业不能无序发展,也不能想一出是一出,必须要立足市场需求、自身条件、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以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取胜。铜钱关镇突出山水特色,培育发展六大产业集群,园区综合产值达到1.2亿元。与此同时,铜钱关镇大力推进农业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11个重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取得积极成效,“铜钱关”品牌正在深入,找准了产业特色,乡村产业才能做大做强。
产业振兴要进一步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拓展产业价值空间。铜钱关镇把现代农业和工业有机结合起来,在乡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米加工企业、制酒企业、蜂蜜加工企业等有效服务于农业和提高农民收入。同时,铜钱关镇把农业和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提升农产品的文化品位,变消费产品为消费文化。把农业和休闲、康养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休闲、康养农业,包括田园综合体、体验农业、观光农业等。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开发乡村旅游等资源,最终形成农业产业与休闲、旅游、康养一体化发展。
乡村产业振兴也要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实现工业与农业、城镇与乡村联动发展。围绕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铜钱关镇经过多年培育,建设了一批农产品加工基地,培育了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强与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更好带动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乡村产业振兴,要明确导向,促进农民生活富裕。当下,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必须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把乡村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推动农民生活富裕,最终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