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0915-3356512
  •  投稿邮箱:news@akxw.cn
 > 新闻 > 县区 > 旬阳
秦巴山间“振兴课”——王院乡村振兴学堂点亮乡村共富路
2025-11-13 10:03:10  来源:本站原创

通讯员 邹一铭eRi安康新闻网

11月2日的秦巴山区,寒意渐浓。但在旬阳市棕溪镇王院“乡村振兴学堂”里,却是一派火热景象——安康市新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履职能力提升重点培训班在这里开班。100名来自中省市县四级单位的第一书记,暂别驻村一线,带着实践中的思考,沉浸式投入这场“充电蓄能”的专题培训。eRi安康新闻网

“专家讲理论,还能去村里看实景,比光听课件管用!”陕西省科技馆派驻白河县的第一书记孔宇星攥着记满标注的手册,正和学员热议“党建带集体经济”。另一边,几位第一书记围着授课的王院村党支部书记陈分新,追问庭院经济管护、销路难题。15分钟的课间,在你一言我一语的热聊中悄悄拉长。eRi安康新闻网

更热闹的是陈分新的手机,短短几分钟,接连几个电话打入,都是预约“乡村振兴学堂”培训或研学的单位和企业。eRi安康新闻网

兴办学堂,振兴乡村eRi安康新闻网

说起“乡村振兴学堂”,不得不说陈分新。eRi安康新闻网

1992年,退伍军人陈分新来到王院村任村党支部书记。那时的王院村,道路不通,水电不通,人均年纯收入不足300元。eRi安康新闻网

怎么干?破局先通路!陈分新带领王院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以“农忙种地、农闲修路”的节奏,在秦巴山间凿出10公里生命通道。通路激活发展动能,1994年全村告别煤油灯通了电,1998年清水引入农家院,昔日闭塞山村的“共富基石”自此筑牢。eRi安康新闻网

路、电、水“三通”破瓶颈,陈分新紧接着把目光投向“土里刨金”。面对有限土地资源,他带领村民跳出传统种植模式,试种魔芋、培育拐枣、发展特色林果与畜牧养殖,在精细化管理中蹚出“多元产业”致富路,让秦巴山间的土地迸发新活力。eRi安康新闻网

2021年,王院村成立了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打造了烟草示范区、魔芋加工基地等多个产业项目,全村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eRi安康新闻网

2022年,旬阳市启动乡村振兴“1226”工程(即1个示范镇、22个示范村、6个样板村),王院村被列为6个样板村之一,迎来了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eRi安康新闻网

近些年,王院村先后两次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荣誉称号。《棕溪镇王院村:“乡村振兴学堂”点亮王院乡村振兴之路》入选中国干部网络学院全国村典型案例。陈分新先后当选为党的十六大、十九大代表和全国第十一届、十二届人大代表,先后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模范退役军人”荣誉称号。eRi安康新闻网

王院村耀眼的成绩,引得很多人前来学习取经,陈分新顺势提出建立王院“乡村振兴学堂”,打造乡村振兴理论政策学习和工作经验交流的平台,提升抓乡村振兴人才的能力和水平,在旬阳发挥以点带面的效应。eRi安康新闻网

就这样,“乡村振兴学堂”诞生了。eRi安康新闻网

学堂建单,学员“点餐”eRi安康新闻网

学堂落地后,如何让“取经”变“真学”、让“听课”变“会干”,成了新的课题。eRi安康新闻网

采访时,陈分新不时接到研学或学习团体的咨询、预订电话。他坦言,学堂成立之初,他们也曾为怎么教、如何学的问题伤过脑筋。eRi安康新闻网

当时,旬阳县委(现旬阳市委)组织部、棕溪镇、王院村的干部们围坐一堂,深入探讨。eRi安康新闻网

“学堂办起来了,我们就要让它真正发挥作用。”eRi安康新闻网

“要找专业的人员来授课。”eRi安康新闻网

“课程内容要丰富,最好能拟个单子,让人家来选。就像饭店点菜一样,他们想要的,我们得有。”eRi安康新闻网

“陈书记是活招牌,必须得亲自授课。”eRi安康新闻网

……eRi安康新闻网

经过反复商讨,大家达成了共识,陈分新参与授课。同时,学堂联建单位发挥优势,内联外引,聘请10多位各行业专家教授和技术人员,建立“外聘+内选”相结合的“师资库”,按照“学堂建单、学员点餐”教学模式,精准施教,提升效果。eRi安康新闻网

为了上好课,陈分新认真备课,围绕如何当好村党支部书记,把这些年王院村的发展思路和历程梳理成章,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学员。   eRi安康新闻网

“乡村振兴学堂”采取轮班培训制度,不仅传授农业技术知识,更注重培养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致力培育懂农业、懂技术、懂经营的“三懂”新农人。eRi安康新闻网

“80后”村民邱德海,在学堂参加过一次培训,果断放弃了外地事业,回家搞起了魔芋种植。eRi安康新闻网

“我以前在外包砖厂,每年有十来万收入,照顾不上家。通过学习,今年种植魔芋50亩,收入比起外边好得多。”邱德海说。eRi安康新闻网

邱德海渐渐成了远近闻名的魔芋种植“专家”,被“乡村振兴学堂”聘为“讲师”。在他的指导下,村民魔芋亩产提升至1000公斤,产品订单率稳定在100%,他还将种魔芋的经验倾囊相授,带动50余户村民扩种魔芋200余亩,户均年增收超1.2万元。eRi安康新闻网

旬阳市委书记陈红星表示:“王院村‘全国文明村’的招牌,因‘乡村振兴学堂’更亮了。它不只是经验交流的‘集散地’,更是群众致富的‘加油站’——既为全市培育了懂政策、会治理的乡村振兴‘行家里手’,也造就了爱农村、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最终通过特色农业发展、振兴动能培植,把‘一人富’的路子变成了‘众人兴’的实效。”eRi安康新闻网

学堂“出圈”,赋能发展eRi安康新闻网

随着学堂口碑传开,王院村也跟着‘火’了。eRi安康新闻网

王院“乡村振兴学堂”早已超越村级边界,成为培育新时代农民的“实践课堂”。如今,不仅安康市各部门、各县(区)的学员排队参训,就连外省学习者也主动打听报名,一波又一波“取经人”涌入王院村,让这里的振兴经验加速向外辐射。eRi安康新闻网

王院村迅速“出圈”。这里既是旬阳市党员干部学习取经的重要基地,更凭借秦巴山间的生态优势,成为全市康养网红打卡点。人气高涨带活乡村经济,村里的餐饮、民宿订单不断,土特产也成了“抢手货”,实现“名气”向“收益”的转化。eRi安康新闻网

“来培训的人常到我家尝土菜,我打算再添个烧烤、搞场篝火晚会,把气氛搞得更红火!”村民高南云笑着说。随着乡村振兴学堂的带动,越来越多村民找到增收门路,口袋鼓了,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也高了,一股源自群众的内生动力,正推着王院村的振兴路越走越稳。eRi安康新闻网

从培训学堂走出来的学员们开始以新的姿态活跃在乡村:村民向正英养殖黄牛、高南云发展民宿、张厚道投资兴建果蔬采摘园……学堂已累计接待289批次2.9万人次学员,截至目前,培训收入超167万元,游客接待量超3万人次,让政策红利转化为种魔芋、办合作社的真本事。学员或带乡邻扩种魔芋,或盘活农房办民宿,或牵合作社带务工,“学堂所学”成了乡村振兴的实干动能。eRi安康新闻网

秦巴山间的王院“振兴课”仍在开讲,“王院经验”已从“一村样板”,成了安康育乡村人才的“金钥匙”。接下来,学堂计划新增“电商助农”“农旅融合”特色课程,还将联动周边3个村子共建“魔芋产业教学实践基地”,让技术与经验跨村流动。未来持续以“育新农人、兴新产业”为方向,让“知识赋能”催生出更多美丽乡村。eRi安康新闻网

“从王院村的‘试验课’,到秦巴群山的‘致富课’,这堂‘振兴课’早不是一家之言。”陈分新笑着算过,如今学堂的学员里,外村的占了九成以上,外县的也有四成——知识顺着山路淌开,好日子也跟着往更多山坳里钻。eRi安康新闻网

 eRi安康新闻网

eRi安康新闻网

责编:王慧芳|一审:许安|二审:田丕
终审:张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