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迁伟 通讯员 邹一铭
10月中旬,秦巴山区的清晨已是寒意袭人。旬阳市棕溪镇王院村的魔芋地里,村民邱德海已身着冲锋衣忙活起来。50亩魔芋地在山腰次第铺开,肥厚的叶片上托着露珠,他弯着腰仔细查看着每一株的长势,时不时拨开叶片排查病虫害迹象。
“德海这么早就下地啦?”路过的村民王连隆打着招呼。
“赶早啊,一会忙完去村里的乡村‘振兴学堂’上课。”邱德海笑着回应。
“邱老师,这会儿忙不忙,来我家地里,帮忙看看我这魔芋怎么了!”村民柯美堂在不远处朝他招手。
柯美堂去年开始跟着邱德海学种魔芋,有时去村里的学堂听邱德海的课,有时下地看邱德海怎么种,自认为学得八九不离十了,可这两天发现自家魔芋蔫了一大片。
两人踩着晨露来到柯美堂的魔芋地。“你看,就是这一片。”柯美堂指着地头几垄发黄的魔芋。
邱德海扒开一株魔芋根部的泥土,连带着根拔了出来,主根烂了半截。邱德海捻着手中的湿泥,“魔芋怕涝,排水没做好,根烂了。你这垄沟挖得太浅,水排不出去,全都积在根部了。”
他接过柯美堂手中的锄头,在魔芋垄间重新开挖排水沟:“你看,要挖深一点,让雨水能顺着流走。”
柯美堂看着邱德海熟练的动作,不好意思地说:“之前课上听你说要注意排水,总觉得我们这山地不会积水。”
邱德海收起锄头:“先按这个挖,下午我再来验收。”说罢,拿起路上的电脑包,匆匆赶往“振兴学堂”,今天还有一堂魔芋种植课等着他。
今年44岁的邱德海是土生土长的王院村人。1999年,高中毕业后,他像许多农村青年一样外出谋生。2013年,父亲病重,他决定回乡发展。
回乡后,邱德海种过金银花,发展过烤烟,挣了一些钱。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村里的“振兴学堂”,听到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张百忍讲起魔芋产业的前景,“当时就觉得豁然开朗,找到了新的方向。”他说。
邱德海拿了地,说干就干。但创业的路从来不平坦。
第一年种魔芋,他就栽了跟头。“夏天太阳毒,地温一高,魔芋就蔫了。”他回忆说,“那时候急得整宿睡不着,幸好学堂的专家和技术员都来了。”
他们教他覆草遮阴的法子——在土壤表面盖上草,不仅挡太阳,还能锁水。那些日子,他天天蹲在地里,记录温度、湿度,观察魔芋长势。
“成功了!”一个月后,他看着试验田里重新挺立的魔芋,心花怒放。
当年秋收,10亩魔芋卖了13万余元。除去种子和人工,净赚 8 万多元。
邱德海逐渐扩大魔芋种植面积,紧接着成立了旬阳棕溪镇自然家庭农场,配备农机具,建起晾晒场、储库房,还做起了土烧酒、粉条加工。“魔芋春种冬收,夏天酿酒,秋冬做粉条。”他说,“这是‘错峰经营’,都是‘振兴学堂’教的本事。”
家庭农场办得红红火火。“德海,你来学堂当魔芋讲师吧!”2022年秋天,村党支部书记陈分新找上门,请他去上课,“我们这个学堂教的东西很多,从党性教育、理论政策到农业技术、基层治理,应有尽有,现在最缺的就是你这样的人才……”
邱德海二话不说应下了。于是,他一边种魔芋,一边在学堂教人种魔芋。乡村振兴学堂,成了他传播知识、分享经验的舞台,也成了村民们学习技术、实现梦想的摇篮。
“咱王院村海拔800米,冬天能冻透土层,选‘安魔128’才扛得住。”蹲在魔芋田埂上,邱德海捏起一粒种芋给围坐的村民看,指尖蹭着种芋表皮,“就挑这样的——皮要光,没坑洼;芽眼得鼓,像要冒尖儿似的,出芽才稳。”
转身拉直两根麻绳,他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行距80厘米,株距50厘米,风从缝里过,病害少一半。起垄要高,15厘米,施肥离根10厘米,别烧苗……”每句口诀都配着实操动作。
如今,邱德海已经带动当地50余户农民扩种魔芋200多亩。黄土村村民柯尚斌就是其中之一,去年,他跟着邱德海种了7亩魔芋,卖了3万多元,今年又扩大了种植面积,“跟着邱老师种魔芋,收入很稳。”
“以前总觉得家乡山高路远、土地贫瘠,留不住年轻人,守着穷日子没盼头。”邱德海望着连片的魔芋田感慨,“现在才算明白,不是家乡留不住人,是咱过去没找对致富的路子,没把土地的潜力挖出来。现在有了‘振兴学堂’带路,再普通的土地也能带村民致富。”
接受采访时,他的手机不时响起,都是咨询魔芋种植的村民。他耐心解答着,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
山风拂过,魔芋叶沙沙作响,邱德海说:“下一步,我要带动更多人种魔芋,将来还要建大型加工厂,线上销售也要搞起来,把产业链拉长。”
秦巴山深处,“振兴学堂”播下的“知识种子”早已扎根抽芽。一株株魔芋破土生长,既托着乡亲们的致富梦,更让知识在泥土里结出幸福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