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出老茧子,铺就致富路
---阳河村贫困户何海亮的“发家史”
阳河村贫困户何海亮,50岁出头,脸色黝黑,双手布满老茧,岁月的痕迹记录了他多年的辛劳。虽然是贫困户,但他人穷志不短,不等不靠不要,硬是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一步步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
前些年,一年几亩苞谷、洋芋加上两头猪,以及偶尔给别人打个零工就是老何一家4口人全部的收入来源,累死累活干一年也只能勉强应付两个孩子上学的开销。后来,帮扶干部多次向他宣讲扶贫奖补政策,告诉他贫困户发展产业有奖补,他就下定决心开始养猪养鸡。第一年,喂了5头猪、50只鸡,政府补贴了1100元,自己卖猪、卖鸡毛收入20000元,除去养猪养鸡的开支以外,一账算下来,老何一年增收了8000多元,家里经济拮据的状况一下就缓解了。2016年初,村里其他人都在等政府出台产业奖补政策,他们习惯于根据奖补的额度确定自己养什么种什么,但尝到“甜头”的老何没有等,在扶贫工作队和帮扶干部的帮助鼓励下,老何和家里人一商量,用年前结余的钱买了6头猪、20只羊、2头牛,开始了他的脱贫致富路。
有村民对他说:老何你喂这么多牲畜,要是政府不给你奖补就亏大了!老何乐呵呵的说:政府奖补是好事儿,但发家致富要靠自己勤劳才光荣。国家政策这么好!我不能再有“等、靠、要”的思想了!几句话“顶”得别人哑口无言。老何又说:我的房子也是前几年自己建的,国家没有给我任何补助资金,但今年我还是把房顶盖好了,也没打算向政府要钱,现在房子住着放心、舒心,也是自己享受了。
老何是一个倔强的老实人,养猪只喂粮食和青草,从来不添加一点含有激素的催长饲料,虽然长得慢,但肉质非常好,每次上市的时候都被一抢而光。曾经有人给老何“支招”,说是喂饲料长得快好卖钱,老何一听就火了,说:人家买猪图的就是粮食喂的肉质好,用饲料喂不是坑人骗人吗?就这样,老何一直坚持用传统方法喂养,附近的村民都争着抢着卖他家原汁原味的土猪肉,甚至有外村的村民提前好几个月给他打电话预定,生怕等到宰杀的时候买不到。
老何是一个热心的人。许多以前不看好老何的人纷纷上门“取经”,老何也不计前嫌,经常把牛带到其它贫困户家帮着耕地也不收钱,还把自己掌握的经验和技术一股脑儿全部“交”了出来,从圈舍修建、草料配制到疫病和寄生虫防治,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何老师”“何专家”。
老何更是一个勤劳的人。帮扶干部多次到户了解情况、宣讲政策、对接帮扶措施,在家里都没能看见老何的身影。他,要么在地头种洋芋种包谷,要么在田间喂牛喂羊,帮扶干部索性就在田间地头和老何唠嗑起来。老何告诉帮扶干部,2017年他打算再扩大养殖规模,争取养到10头猪、20只羊、5头牛,但苦于没有什么资金。获知这个情况后,镇坪农商银行驻村工作队帮扶干部立即到镇坪农商银行曾家支行帮助老何申请了扶贫贴息贷款5万元,解决了资金困难。
有了资金的支持,伴随精准扶贫的深入推进,一系列针对贫困户的产业帮扶政策也相继出台,老何的信心更强了,干劲也更足了,老何拍着胸膛说:一定要让自己的腰包再鼓得更高,同时要通过自己的经验带动身边的农户发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