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闻网讯(通讯员 刘婷)
为老人搬出幸福晚年
帮扶干部入户探望时,老人夏树友正坐在门口晒着太阳打着盹,拐杖安静的靠放在木门上。老人的家由两间房构成,一间房是客厅和厨房、一间房是卧室。这两间房没有房梁、没有结构,没有粉刷,有的只是四面单薄的砖墙和房顶遮不住雨的瓦片。老人身体不好,患有慢性病,只要一发病,就必须住院治疗。老人说:“已经在这里住了十多年,冬冷夏热、蚊虫叮咬,下雨吹风时尤其令人害怕,在风雨中摇摇欲坠的房子,遮不住风挡不了雨。年纪越来越大,身体也越来越差,扛不住啦!”老人的一番话,让帮扶干部揪紧了心,舒适暂且不提,安全都成了问题,老人的房屋搬迁事不宜迟!为了尽快改善老人的居住环境,帮扶干部立即写了钥匙房申请书递交到镇上,时刻关注房源情况,工程建设,东奔西走,多方协调,有了新进度立即和老人分享,宽慰他迫切的心情。终于,2018年,房屋竣工,房源就在卫生院附近,等远在他乡的女儿回来完善手续后,老人就可以如愿搬进新家。看着漂亮的新房子,老人的脸上露出了微笑,帮扶干部感叹道:终于可以踏踏实实的睡个安稳觉了!
量体裁衣疏通思想
除了老人夏树友,张青奎的安全住房也存在问题。自从建房地基被征收以后,张青奎一直租住在弟弟家的土房子里,不肯离开。问起原因,张青奎说:“我想在老房子附近重新盖房,虽然老房附近是高速公路红线内,规定五年不能拆房建房,但我的根在这儿,也不想离开这里。”面对执拗的张青奎,帮扶干部仔细为他算了一笔经济账:“根据国家现在的政策,贫困户买一套居住用房,人均只需2500元,多么实惠。等到过几年时机成熟了,生活富裕些,再想建新房,也更有条件了!”这番量体裁衣的分析,打动了执拗的张青奎,他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新家。
“需要搬迁的贫困户们不是不支持我们的工作,有的只是没理解透政策,我们要耐心细致的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来想办法,说明白,工作自然就好做了。”帮扶干部笑着说。
无论你在哪里,我们都在你身边
杨永章是一位残疾人,因工地事故导致下半身瘫痪,已卧床20多年。每当他的妻子说起这些年来一个女人独自撑起一个家的日子,总是辛酸的泪流满面,杨永章也是低头沉默。
因为照顾杨永章生活起居不方便,需要通风、独立的户型供病人居住,家中又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后续生活无法保障,杨永章的妻子始终不同意搬迁。镇村干部来了很多趟,都无功而返。帮扶部门得知情况后,多次随村镇干部一起到杨永章家中与他谈心,详细为他们分析其中的利与弊,设身处地的为他们解开内心的心结,寻找房源,帮扶部门的党员干部们还自发的为其捐赠3000元的搬家费用。经过多次的沟通,热心换来了回应,杨永章同意搬迁。就在大家伙喜出望外的时候,杨永章户却反悔了!原来啊,合适的新房源没在本镇内,杨永章担心帮扶干部从此不再管他了,心中不舍。第一书记陶海坚定的对杨永章的妻子说:“放心吧!相信我,无论你在哪里,我们一定管到底!”经过十几次反复做工作,杨永章终于在协议上签了字。
坚持问题导向对症下药
多少年来,新房平地起,牛头店国庆村七八组人多了,房子多了,车也多了。日渐繁华的七八组,恰恰也在高速路红线内,工程搬迁的重点区域。
2016年的脱贫户罗发吉,2018年遇上了高速路工程搬迁。一天,趁着阳光明媚,罗发吉的儿子罗本松开着三轮车去拉砖建棚,用来置放屋中的物品。
“刚刚接到征房通知的时候,我是十分不愿意搬的,毕竟住了这么久的地方,还有猪啊鸡的都需要圈养。”罗发吉的妻子说,“但是干部们不停地做工作、讲政策,我也想明白了,修高速这个事情是方便群众的好事情,我们还是要支持镇坪的建设。”
在搬迁工作的推进中,像罗发吉家这样的情况实属一种普遍现象,第一书记通过多家了解,总结出来不愿搬迁的原因有三:一是故土难离。从小到大生活的地方,承载多年青春回忆;亲力亲为建起的房屋,是多年拼搏的见证。二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搬迁后常年劳作的农民没了土地,种不了地,喂不了猪,一时接受不了生活的新变化。三是搬迁政策不太了解,害怕自己吃亏上当。针对这些问题,帮扶部门的干部们专门对自己所包户进行解释说明,分析其中利害关系,不断对搬迁政策进行讲解,打消村民的顾虑。
截止目前为止,我局帮扶的18户工程搬迁贫困户,以及9户异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已全部进行搬迁,有的住进了安全舒适的房屋,来到人口密集区寻找致富机遇,有的新房还未盖好,一家人挤在临时搭建的房屋内,但即将迎来的新生活,更值得他们期待。
当然,这一切仅仅不够,地税局党组书记、局长秦仁义强调:“扶贫异地搬迁和工程搬迁,不仅要搬得出,更要住得好,接下来要大力完善基础设施,拓宽移民就业、产业扶持,致富增收的渠道,让移民实现长远稳定增收,帮助搬迁户尽快适应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