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0915-3356512
  •  投稿邮箱:news@akxw.cn
 > 新闻 > 县区 > 镇坪
二十载耕耘 一辈子为民
2021-10-21  来源:本站原创

通讯员 马艳 谭余倩A7Y安康新闻网

无论是烈日当空,抑或是风雨交加,他忙碌的身影总是穿梭在试验田里,一顶草帽、一身大褂、一套笔本、一副农具,就是他在田里劳作的全部家当。他就是“全省优秀共产党员”、镇坪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曾广莹。A7Y安康新闻网

每当提及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到的“我国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时,他的内心都无比激动和自豪。在农科战线工作20多年,他总说,农科战线的党员就像是一粒种子,放在哪里就要在哪里开花结果。A7Y安康新闻网

穿越半个中国,只为一粒种子A7Y安康新闻网

每年10月份,正是候鸟南飞越冬的季节,也是曾广莹前往海南试验点的时间。在过去的20多年里,这位“候鸟式”的专家,是家里春节聚会时缺席的“常客”,但却总会如约而至奔赴千里之外的海南搞科研,一头钻进去就是几个月。A7Y安康新闻网

自2009年以来,他组织开展农作物新技术新品种试验62项、新技术新品种展示示范28项,主持选育的中杆紧凑型玉米新品种“镇玉208”、中杆高抗半紧凑型大穗型玉米新品种“镇玉213”和关中夏播高密紧凑型玉米“瑞玉518”等玉米新品种被广泛应用于秦巴地区,带动山区乡亲走向了产业致富的康庄大道。A7Y安康新闻网

多年的坚守充满心酸,当谈及外人对农科工作的刻板印象时,他自我调侃地说:“农业战线很苦,农科战线更苦!20年的‘候鸟式’工作状态,人家一说就是‘每年秋冬季都去海南工作,又暖和,一定很好耍’。但说好听点,过去是搞种子繁育,其实就是去种地,一两个人,又苦又累,过得比农民更农民。”A7Y安康新闻网

扎根秦巴山区,坚守一个使命A7Y安康新闻网

曾经的秦巴山区是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缺吃少粮是许多老一辈人一生都挥之不去的苦难记忆,这一切也深深印刻在曾广莹的心里。A7Y安康新闻网

作为大巴山的儿女,他立志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山区农业的落后面貌。于是他潜心攻读农业技术专业,自1990年从业以来,始终扎根在秦巴山区,将青春和热血融入这片深爱的土地里。A7Y安康新闻网

面对山区恶劣复杂的工作环境,他无惧无悔;面对一个个农业科研技术难关,他咬牙攻克。长年累月的高负荷工作,让他身上落下了不少毛病。工作时,他时常感到胃疼,但为了不耽误工作,也只是强忍下去。A7Y安康新闻网

时代在变,农科人的使命不变。他说:“作为一名党龄21年的老党员,每次看到镇坪县农科所这块牌子的时候,我都觉得它承载着党委、政府交给农科战线的伟大使命,一定要全力以赴、不负重托。以前农科所的宗旨就是解决山区人民的吃饭问题,现在我们还要做好自主知识产权工作,向更高层次进军,选育更加高产优质的种子。”A7Y安康新闻网

发扬“种子精神”,接续一个梦想A7Y安康新闻网

“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毛泽东同志把共产党人比作“种子”,可谓寓意深刻、发人深省。A7Y安康新闻网

作为资深农科人的曾广莹,与种子打了半辈子的交道,早就将“种子精神”融入了血液中。他有着种子般质朴的本色、坚韧的心性和奉献的品格,多年来如一日地坚持在科研、生产、教育培训第一线,始终冲在脱贫攻坚最前沿,长期坚持下村入户到地头。A7Y安康新闻网

近年来,他以农业科技入户等形式,累计培训各类农民22000人次,赠送各类科技资料3000多份。在担任城关镇和曙坪镇产业技术扶贫工作队长期间,召开产业技术培训会50余场次,培训农民5000余人次,真正做到了实用农业技术“群众学得会、带得走、能致富”。A7Y安康新闻网

“乡村振兴重点抓产业,产业的出路在科技,作为全省唯一保留的县级农科所,今后我们要抓好玉米育种、马铃薯品种脱毒选育和中药材栽培技术研究等方面的农业科研工作,促进粮食稳产高产优产,为乡村振兴再使把劲、再努把力,让绿色产业带富一方。”看着满目苍翠的田地,曾广莹坚定地说。A7Y安康新闻网

 A7Y安康新闻网

 A7Y安康新闻网

(责编: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