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闻网讯(通讯员 叶立刚)“我家土地集体流转5亩,交给魔芋专业合作社代为经营,凭借土地流转一项,每年可获得5000多元的补偿费,农闲时还可以在魔芋基地打工,每月还能挣1400多元工资。”提到这些,紫阳县蒿坪镇黄金村村民左列祥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年近40岁的左列祥是该村一名普通农民,如今,他依靠土地流转和附近打零工,年收入能达到2万多元。
产业兴,则民富。该县依托“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先后成立了富硒茶叶、魔芋、食品等产业合作社团250余个,与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5300份。像贫困户主左列祥相似的脱贫对象只是该县9.55万人的一个缩影,曾经的贫困户正迈向致富奔小康的“快车道”。为巩固项目效益好、扶贫力度大的社团、协会,县上安排专项资金2000万元给予以奖代补加以扶持,进一步建立并完善了贫困户与龙头企业、农场业主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据双安镇闹热村村民黄宝山介绍说,在该镇林果协会的带领下发展特色林果产业经济,一年挣个2万余元,脱贫不成问题,既能照顾家中老小,又能享受惠民政策受益。截止目前,该县茶叶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建成茶叶加工企业271个,年产茶叶5260吨,综合收入12.5亿元,农民茶叶年人均收入2700余元。种植魔芋4.8万亩、中药材25万亩、烤烟5200亩、特色林果6.2万亩,年出栏生猪39.7万头、山羊12.6万只,切实夯实了贫困群众脱贫基础。
为实现“户越线、村脱贫、县摘帽”目标,除了产业帮扶举措外,还突出电商、旅游扶贫举措,完善帮扶举措,确保脱贫工作实效。为进一步强化“互联网+”模式,大力实施本土企业“走出去”战略,县上安排500万元组建电商服务(孵化)中心,努力为富硒农产品企业提供销售渠道。入住孵化中心的23家电商企业,培育出的线下230多家网店,实现线上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带动1000余人稳定就业。与此同时,茶旅生态游和文旅休闲游为旅游富民提供更绿色的致富渠道。截止目前,该县累计接待游客726.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2.61亿元,年均增长44.07%和53.04%,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