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刘成军 方万华)近年来,紫阳县成千上万的搬迁群众搭乘着易地扶贫搬迁的幸福“列车”,挪穷窝、拔穷根,阔步迈上了脱贫致富路。为全力保障随迁子女在迁入地“有学上”“上好学”,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该县牢牢树立“穷县办大教育、强教育”的理念,下大力气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实施配套中、小、幼学校建设,织密教育保障网,做好新时代幸福民生答卷。
位于该县城郊的仁和社区,共安置了全县15个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1940户8312人,是陕南第二大移民搬迁安置社区。该社区坚持“来一个,接收一个,安排一个”的原则,按照“工作标准高一格、研究问题深一层、推动落实快一步”的要求,全力推进新社区学生教育保障工作迈上新台阶。
按照社区“一校一园”的配置标准,坐落在该社区的城关镇中心学校和紫阳县第二幼儿园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该社区中心地段。城关镇中心学校占地面积近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8000平方米,在校学生突破1000名;紫阳县第二幼儿园,2021年7月竣工并投入使用,占地总面积979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0902平方米,室外活动面积4500平方米,可接纳630名幼儿。“这下好了,只走几步就是学校,我们不再花钱租房子陪孙子上学了。”该区搬迁居民乔得香如释重负地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城关镇中心学校的1018名学生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586人、有留守儿童122人。为了给这些孩子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学校积极争取项目,建成“留守儿童之家”,学校还建立了党员教师、班主任、任课教师与特殊群体学生“一对一”“一对多”的结对帮扶关爱体系,形成了帮扶到户、精准到人的帮扶工作机制,并落实了“五帮五助”帮扶措施,教育公平在该校得到真实体现。
该校加强“两沟通”,提高家长“三参与”,达成家校共识。通过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赢得家长对课后延时服务的相关配合与支持;通过集体教研、同级备课等方式加强同班、同级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提高家长对学校“双减”政策落实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紫阳县第二幼儿园通过对幼儿开展课内外养成教育,让其养成文明礼貌的生活习惯,并设置各类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对家长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促使其跟着孩子一起养成科学文明的行为习惯。与此同时,该园利用家长会、家访交流,正面引导家长知恩感恩。通过宣传栏、向幼儿发放《紫阳县教育惠民政策一口清》、微信家长群等多种形式给家长做全方位的宣传,提高家长对教育惠民政策的关注,着力营造“家长实实在在受益,孩子快快乐乐成长”的社会氛围。
“十三五”以来,该县将教育脱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主要抓手,锚定“人人有学上、个个有技能、家家有希望”目标发力,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就学保障作为民生工程,扶贫、扶智、扶志同向发力,根据安置点规划布局和就学需求,该县投资78461万元,规划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52所,总建筑面积204195平方米,全县273个易地搬迁安置点共有搬迁学生14875人,搬迁户子女全部实现就近入学。
“如今,像城关镇中心学校、紫阳第二幼儿园这样解决随迁学生就学的校园已‘遍地开花’。党重教、政兴教、师乐教、民支教的良好氛围已全面形成,随迁子女不仅‘有学上’,而且能‘上好学’,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也不断增强。”紫阳县教体科技局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