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邹好
11月携着秋冬交替的“健康大考”悄然到来。此时,全国多地气温呈断崖式下跌,干燥的空气如无形的刺激源,悄然侵扰人体。与此同时,为躲避寒意,人们在温暖的室内与寒冷的室外频繁进出,体温调节系统不断应对骤变,身体易陷入“适应应激”,免疫防线面临严峻挑战。此阶段要警惕呼吸道传染病的蔓延,也要防范心脑血管疾病的意外侵袭。
一、预防冬季各类呼吸道传染病
11月呼吸道疾病高发,与低温环境下病毒活性增强、人群聚集导致交叉感染风险升高密切相关。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飞沫传播,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及免疫力低下人群,应注意个人防护,避免感染。
防病提示:
1.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发生的有效手段,对有疫苗预防的传染病如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应积极接种疫苗。
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生活习惯,勤洗手,注意室内通风和清洁,多喝白开水,加强户外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抗病能力。
3.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建议出门佩戴口罩,减少疾病交叉感染,避免过度疲劳和受凉。咳嗽、打喷嚏时应使用手帕、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传播。如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减少接触他人,尽量居家休息,待痊愈后再返学返工。
4.学校及托幼机构应保持环境整洁和空气流通,认真开展晨午检、因病缺课缺勤追踪和病例报告等工作,密切关注学生身体健康状况。
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低温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隐形诱因”。当气温降至10℃以下时,人体血管会因寒冷刺激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脏负荷加重,同时血液黏稠度增加,易形成血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疾病,尤其清晨和夜间,是突发风险最高的时段。
防病提示:
1.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慢性病患者,需每天固定时间测量血压、心率,建议晨起测一次;若发现血压波动超过20/10mmHg,或出现头晕、头痛、胸闷、胸痛等不适症状,需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降压、降脂或抗凝药物剂量,切勿自行停药或增减药量;高风险人群可随身携带急救药物,若突发胸痛、呼吸困难等情况要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2.外出时需做好保暖措施,尤其注意头部、颈部、手部保暖,佩戴帽子、围巾、手套,避免冷风直吹颈部动脉,防止血管痉挛;晨起时避免快速起身,可先在床上仰卧3至5分钟,再缓慢坐起,静坐片刻后下床,防止体位性低血压引发头晕、摔倒。
3.饮食需控制盐和脂肪摄入,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避免食用肥肉、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可多吃燕麦、芹菜、木耳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促进血脂代谢;避免酗酒,酒精会扩张血管后又收缩,导致血压波动,增加心脏负担。
4.运动需循序渐进,避免在清晨低温时段进行剧烈运动,可选择上午10点后或下午3至4点,进行散步、慢跑等中低强度运动,每次运动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以身体微微发热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