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乾五,1886年2月18日,出生于平利县龙门乡一个穷苦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廖述职,由于家境贫寒,早年当过道士,社会地位低下,常受地主豪绅欺侮。母亲汪氏,是本地农家之女,在乾五幼时病故。廖乾五的大哥廖翰屏,1906年考中秀才。民国初年在本地当过区长,后教私塾为生,1945年病故;二哥廖定三,早年在武汉上学时参加反清活动,后东渡日本留学,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辛亥武昌首义后,被湖北军政府任命为汉阳府知事,参加过汉阳保卫战。后任湖北军政府执法司司长、老河口禁烟局局长,积极参加讨伐袁世凯的斗争。1922年在川东被反动军阀袁祖铭杀害。
廖乾五幼年入私塾,稍微长大一点,从大哥廖翰屏秀才读书。由于聪明又勤奋,进步很快,打下了历史、古文、书法的根底。少年廖乾五不但喜文而且尚武,跟随村邻习刀练拳锻炼身体。他反对迷信,看到乡亲们拜神求福的愚昧行为,痛心气愤,极力阻止。他热心善举,积极响应村中长者修桥倡议,和大人们一起在激流中背石料、累桥墩,扯铁链、铺木板,在牛溪沟上建起了一座石墩铁索桥,他和众多建桥的名字一起被铭刻在桥头的青石碑上。
平利县明末清初出过25名忠义之士,1838-1895年间出过9名进士,这一方水土的精气神以及二哥廖定三在武汉读书又东渡日本留学的经历,无疑都激励了青年廖乾五的家国情怀。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廖乾五甚感失落,却不甘蜗居苟安,在心里埋下了火种。
1906年,其父廖述职病逝。这年农历腊月,20岁的廖乾五和年届18岁的童养媳富秀(建国后取名杨万青)结了婚。1907年农历正月初一,正当人人都回家过年的时候,廖乾五却告别了新婚不久的妻子走出家门,顶风冒雪,跋山涉水赴汉口投奔从事同盟会反清活动的二哥廖定三。后由二哥资助,1911年毕业于京师农业学堂,在北京农事实验场工作。他虽身处异地却时刻关心贫穷落后的家乡,从千里之外的京城,寄回旱稻和玉米良种,嘱家人分赠邻里。由于龙门乡山高水冷,旱稻无法生长,良种玉米却十分适应,一直繁衍流传。
1916年,陕西督军陈树藩邀廖乾五回陕任实业厅长,到陕后职位已被他人充任,他只图实业报国之志,不为做官,不为锦绣前程,便谢绝了改任知县的聘任,离开西安回到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