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学子,投笔从戎登井冈,端为国人争民主;天汉才俊,洒血捐躯眠岭南,旨在中华建共和。”侄子何辛敬献给何挺颖的这副挽联,就是这位天汉英烈、井冈元戎短暂而又辉煌一生的写照。
1905年5月11日,何挺颖出生在汉中市南郑县(现南郑区)何家湾村。在汉中联立中学上学期间,何挺颖经常收到表兄王均石、李少芹寄来的《新青年》《中国青年》《向导》等进步刊物,并与同学秘密传阅。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熏陶下,他还组织学生会带头写白话文,发起反帝反封建的学生运动,成为汉中著名的革命青年之一。
1925年5月,何挺颖参加五卅运动,目睹当局与帝国主义沆瀣一气破坏民众反帝爱国运动。1925年,何挺颖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并转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开始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当年底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6年7月,正在上海学习的何挺颖受党组织派遣参加北伐战争。他成为国民革命军武汉警卫团指导员,坚决与破坏国共合作的反动势力斗争;他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提出“支部建在连上,实行民主管理”,成为“三湾改编”的直接参与者,也因此进入部队高级领导层;他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其间参与起草了《遂川县工农兵政府临时政纲》。
1928年4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的两支红色武装在井冈山胜利会师,组建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何挺颖任第31团党代表。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何挺颖率部参加了攻打龙源口、围困永新城等战斗。他作战勇敢,指挥果断,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1928年8月,在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中,何挺颖与团长朱云卿指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在人民群众的配合下,凭险抵抗,击溃了湘赣国民党军4个团的轮番进攻,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保存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8年10月,毛泽东接应红军大队回到井冈山,收复大部分失地,恢复红色政权。何挺颖又投入到整顿党的组织、部队政治教育和军训演练之中。当年10月4日,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在茅坪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何挺颖当选特委委员,11月4日当选红四军军委委员。为加强红军主力领导,毛泽东、朱德决定将何挺颖调任28团党代表兼团党委书记。
1929年1月14日,何挺颖随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开辟新的根据地。1月下旬,何挺颖在江西大庾战斗中身负重伤,转移途中又遭敌袭击,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4岁。
为缅怀烈士,启迪后人,1991年4月,当地政府在南郑县东郊建成了何挺颖烈士纪念碑。纪念碑的碑基座上镶贴着“古城学潮”“南京路上”“奔上井冈”“永新大捷”“黄洋界上”青铜浮雕,碑体上镶镌着“何挺颖烈士永垂不朽”和“不朽井冈英雄,千古人民功臣”的金色大字。
2017年7月1日,修缮一新的何挺颖烈士故居开馆,继续为后人讲述红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