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县城关第三小学 朱成芹
石泉县城关第三小学将“双减”工作与办学理念、发展路径相结合,坚持以系统思维、落实保底线、创特色的工作思路,统筹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与线下,认知与体验,学习与实践,以“三个课堂”为着力点,夯实过程管理,积极构建“大课堂”育人格局,推动“双减”工作行稳致远。
深耕第一课堂,让课堂教学有深度
1、探索“学为中心”的耕读课堂。课堂是教学主阵地,课堂质量提高了“双减”才能得到有效保证。我们探索以学为中心的“137+X”课堂模式,即:一个理念: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三大目标: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七个环节:课前预学—交流反馈—合作学习—展示汇报—点拨教学—应用练习—拓展延伸。“X”:学科特色或教师个性特色。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转变教法、重视学法,引导学生乐学、会学、学会,让每一名学生在优质的学习土壤上像植物一样去生长,长出一树叶,开出一簇花。
2、开展“五个有效”的校本教研。聚焦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训练、有效检测和有效延展,学校围绕“备教学评研一致性”的教研主题,落实学科半日教研活动,利用名师领航课和石泉教育资源云平台,开展“课前集智备课、课中集体观课、课后集思研课”的云上教研活动模式。
3、实施“优化创新”的作业改革。学校积极探寻“双减”背景下的作业变革新路径,做到“减负不减质”。在充分尊重学科差异的基础上,打破学科边界,将作业内容迁移到不同学科中,促进学科间知识的渗透和学生的深度学习,并尊重学生差异精心设计学科基础性作业、校本作业(体育技能、劳动实践、德育实践)和自主作业,既有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的巩固性作业,也要设计具有选择性、差异性的选择作业。
4、启动“耕读少年”的多元评价。结合学校自然环境和生源特点,将“耕读文化”作为学校发展的系统工程融入到环境、课堂、课程、德育、制度中,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努力培养勤四体、分五谷、晓知识、行善美的优秀人才。2021年,又启动了“耕读少年”的多元评价。结合“二十四节气”设计了7种节气卡,通过德育银行定期评出“耕读美少年”,构建良性的评价机制,让双减方向更明确。
精耕第二课堂,让课后服务有维度
1、丰富耕读校本课程为学生搭建个性发展舞台。课程是落实“双减”的核心和基础。我们基于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总体要求结合办学特色开发了“耕德课程,耕技课程,耕艺课程,耕健课程”逐渐形成了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结合,知行合一的“耕读”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图书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广泛阅读,拓展阅读范围,并通过好书推荐、编读书记录卡、制作读书小报、经典诵读、开故事会、编课本剧等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造书香校园,根据学段特点开设了趣味美术、唱跳空间、数独乐园、编程、数字博物馆、国际视野等项目课程,以耕树德、以耕促智、以耕健体、以耕促美,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
2、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为学生建设健康成长乐园。遵循“5+2”(时间),“1+X”(内容)总体要求,开发“1+F+I”课程。“1”:一小时学习辅导、答疑解惑在校完成书面作业;“F”:一、三、五一小时耕读必修课(书法、诵读、武术):“I”二、四一小时10多门文体、实践、益智、科创特色社团。目前形成了“班班有特色、生生有特长”的课后服务特色。
勤耕第三课堂,让校外生活有温度
1、深化研学活动。学校充分挖掘本土的地域和乡土资源,组织学生走进蚕桑博物馆、根雕馆、鬼谷子文化研究基开展研学,到草莓基地赏草莓、摘草莓、尝草莓,学习草莓的种植技术,在家种草莓等实践活动。坚持实行合一、学做统一,提升研学质量。
2、凸显爱国教育。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按照德育层级目标,梯次设计社会实践活动,延伸学校德育载体。自双减政策落实以来,学校先后组织开展了“我向国旗敬个礼、家乡美食我推荐、石泉十美我导游”等活动,邀请优秀学生家长到校讲家风,开展“最美家庭、最美家长、最美学生”家风家训征文、家风家训歌谣作品等评选活动。
3、开展三微劳动。学校还以“微种植”“ 微养殖”“微周作”为主要内容组织进行三微劳动,充分利用家庭、学校有限的空间和资源,从微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栽种花草、蔬菜、多肉……打造“种植乐园”。倡导家庭亲子养殖:养鸡、喂鸭、放牛、喂鱼……每周一项德育小劳作,譬如洗手帕、整理书包、整理衣物、学泡茶、学做一样面食等等。分年级、分年龄,设置不同的劳作方式,提供亲子时光,和谐亲子关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推进协同育人。为推进协同育人,学校通过成立家委会、聘请家长能人、招募家长志愿者、举行家长开放日等方式,搭建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平台,增进家校间的理解与认同,在全社会形成了解双减、支持双减、认同双减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