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世学,男,汉族,1966年11月出生,高级农艺师。1988年毕业于安康农校,被分配到茨沟区农技站,先后在谭坝乡政府和茨沟区农技站工作5年。出于对农业科研工作的向往,于1993年调到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从事玉米遗传育种与栽培研究,2000年后一直任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玉米育种研究课题主持人。2015年10月被陕西省农业农村厅聘任陕西玉米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2017年1月任中国富硒产业研究院富硒玉米育种创新团队执行专家。
因为职责而坚守、热爱而坚持。谢世学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农技推广和农业科研工作。调入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后,常年与玉米为伴,30余年,始终不忘初心,踏实勤奋,刻苦钻研,用自己无私奉献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恪尽职守、崇尚科学、潜心钻研、敬业奉献的农科精神,谱写了自己的辉煌人生。
农业人都知道,玉米育种是非常艰辛而又枯燥乏味的工作,需要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每一个生长季节,甚至是在一个生长季节中重复做着相同的工作程序,有的育种专家,终其一生可能都一无所获。谢世学凭着对玉米育种工作的无限热爱、跟农业和农民的感情与责任,为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保障粮食安全,选育出优质、高产、高抗玉米新品种,致富千万农民,他对玉米科研工作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一年四季在田间地头忙着作试验和观察记载,30余年的坚守,洒下了辛勤的汗水,为农业科研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搞农业科研,不仅需要一种情怀,更需要有责任和精神。在谢世学眼中,玉米不仅是一个产业,还是一项事业。他做研究一直关注行业内最前沿的信息和理念,他说:“育种不能只看着眼前做,要想到五年、十年以后,企业和农民的需求是什么。”
候鸟式工作、四季不懈。作为一个玉米育种人,由于玉米育种工作的延续性和季节性,一旦错过关键时间就要耽误一年。为了加快玉米新品种选育进程,他长期奋斗在科研工作一线,寒来暑往,与泥土打交道,不辞劳苦坚持春夏忙在所里的玉米试验田间,秋冬忙到海南岛南繁加代育种材料地头,就像候鸟一样冬天向南,春天回来,一年四季不休息,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和领取加班补助,一年累计工作时间是正常工作时间同志的1.5倍。一直都在玉米地里,连续七年春节未在家与亲人团聚,因为这时他可能还在玉米田间忙着作试验、观察记载或者套袋、授粉。他说,搞育种哪里还顾得上过节假日,现在条件好多了,通讯、网络都有,随时都能联络,不像上世纪九十年代打个电话还得到邮局排队等。就是在所里,也是常以所为家,总是每天提前来到办公室或者清早就下到玉米地里开始一天的工作。地里总有干不完的活。他常讲,搞育种没有时间的保证,不抓紧时间干,不在试验地里长时间观察,怎么可能发现优异育种材料!不在地里观察、思考怎么可能有灵感!也就不可能育出玉米新品种。
“心中只有玉米”。谢世学把工作永远都是放在第一位的。他说:“任何时候都不能因为个人私事而影响工作”。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开展中高山玉米育种,在平利县蹬点8年,那时候条件很艰苦,交通不便,一般都是一两个月才回趟家,可是他从来没有提任何条件,从来没有影响育种工作。结婚时没有向单位请婚假,单位通知有事,刚结婚第3天就赶到单位上班。女儿结婚,正直玉米授粉高峰期,为了不影响工作,也未能陪送女儿出嫁。
谈起家人,他难以掩饰心中的愧疚,常自责不是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和家人聚少离多,人常说,父母在不远游,父母都是80多岁的高龄,而且身体多病,自己无暇照顾二老。2017年10月父母同时住院,正值试验考种、资料汇总整理和南繁工作准备期间,白天实在抽不出时间,就和家里人商量偶尔夜间陪护,以尽做子女的孝心。妻子常年身体不好,也没有专门陪她看过病,还把家里一摊子全都撂给了她,妻子也经常怨他,说他“不顾家”。有时也发牢骚:“有谁像你,就你积极,家里啥都不管,周末就不能好好在家呆两天?你心中只有玉米!玉米比你儿子都重要!”可他总说“玉米生长又不休假,我干了这项工作,我就必须干好。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我的工作岗位上干好本职工作,早点培育出新的优良品种。”让他感到庆幸的是,全家上下对他的工作都是理解并全力支持的。自古忠孝难两全,亏欠家人的,只能以后再补。
谢世学把对家人的愧疚和对工作的热爱,全都化为工作动力的源泉。有了家人的理解支持,他把全身心都投入到工作当中,埋头苦干,顽强拼搏。2003年4月的一天上午,播育种材料,他晕倒在工作岗位上,同事把他送到医院急诊,医生说要注意休息,他说“春争日,夏争时”,下午稍好他就回到试验地;2010年夏正值玉米育种的关键时期他又一次晕倒,同事把他送到医院急诊室,清醒后要求只留观,坚持不住院,稍好一点又投入到工作当中;2012年他右手腕骨折,医生要求住院治疗,恰逢省上专家来考察试验和项目验收,他一天都未休息,陪同考察,并用左手完成了项目验收材料,导致腕关节永久错位;2016年,他作胆结石摘除手术,时值玉米开始授粉,术后1周他又投入到工作之中了;2017年夏,播夏播玉米品比试验,他肾结石复发,当时疼痛的脸上直冒豆大的汗珠,仍然坚持把试验种完; 2017年 2月 南繁授粉期间,肾结石发作,仍然坚持工作; 2017年1 2月,南繁玉米定苗时,诱发腰间盘突出,在床上静养几天,连翻身都困难,为了少让家人担心,这些他都未告诉家里。他女儿说:“我爸会累死在玉米上。”
因坚守才能结硕果。作为农业战线上的一名科技工作者,他始终把服务三农做为己任,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为目标,承担多项科研试验项目,积极投身我市农业 “实干兴农”活动和产业扶贫工作。
积极帮扶涉农企业进行富硒玉米开发,克服本身承担多项科研试验项目的繁重压力及时加班撰写了“安康夏玉米富硒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安康市特种玉米栽培技术”等技术资料指导生产实践。并作为企业技术顾问,经常往返于各地玉米田间地头,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他总是把素不相识的农民当亲人,把同事当兄弟,耐心指导,不厌其烦,常挂在心。为了搞好工作,他不知加了多少个班,放弃了节假日。一年忙到头,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可他总是说农科人的职责就是为农业企业服务、为农民服务。
在追求工作尽善尽美的同时,还表现出了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困济贫,积极参与各项公益活动,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建设美好安康献技献力,得到单位领导和同志们的高度评价。
30多年平凡的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无怨无悔,兢兢业业,坚守岗位,他总是那样脚踏实地,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用朴实的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努力传承和实践农科精神,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运用现代育种理念,成功的将秦巴山区玉米种质倒入美系等外引玉米材料,进行玉米种质的创新与利用,相继选育出了适宜秦巴山区及西南地区种植的安玉2166、安玉11号、天汉6号、天汉10号、安科106等玉米新品种,在陕南及贵州、湖南、湖北、云南、重庆、四川、甘肃等省内外同生态区广泛应用种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2千万亩,新增经济效益7亿元,带动5万贫困户脱贫致富。并有后续新组合正在参加区试,为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工作期间获得4项安康市科技进步奖,曾荣获安康市农业局“转作风重实干”先锋个人、“实干兴农”先进个人、玉米区试工作先进个人;多次获安康市农科所先进工作者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