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彬(1919-2008),又名刘家辉、刘光军。陕西省汉滨区人。
1934年秋,刘文彬考入兴安师范,不仅刻苦学习文化知识,而且关注时政,追求进步。1937年春,刘文彬等成立了研究社科的“江滨社”,5月,组织兴师学生走出校门,向安康城区人民群众宣传“团结合作、共同抗日”。1938年3月,经王力介绍,刘文彬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兴师党支部组织委员;6月,中共陕西省东南工作委员会成立,负责安康专区的工作,兴师支部委员会转入工委工作,刘文彬任工委宣传委员;11月,中共陕西省委决定成立安康地委,刘文彬任地委书记;12月,刘文彬等在返回安康途中,建立了中共宁陕县四亩地支部和中共石泉县工作委员会。1939年3月,刘文彬建立了中共旬阳县工作委员会。1940年2月,中共安康地委机关设在紫阳县芭蕉口,刘文彬、刘华以在芭蕉口小学任教为掩护,领导全区党的工作。不久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注意,制造了“芭蕉口事件”。刘文彬被迫转移,于1940年8月回到陕西省委机关驻地照金;10月,被派到省委教导营当文化教员,后调到省委调查研究室当干事。1942年2月,刘文彬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3年延安开展整风运动,康生借机大搞所谓“抢救”运动,将甘肃、陕西等10余省的地下党组织诬陷为国民党搞的“红旗党”。刘文彬也被当成“红旗党”特务分子进行追查,长期蒙受不白之冤。延安整风以后,刘文彬背着沉重的历史包袱,被调往晋察冀边区工作,历任科长、区长,河北省文联创作部副部长,《蜜蜂》、《河北文学》副主编,省文联创作办负责人等。1953年底,经河北省委报中共中央组织部批准,撤销对刘文彬的错误结论。
1962年,刘文彬调回安康地区工作,历任安康地委统战部副部长兼地委代秘书长、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地委统战部部长、安康地区行署顾问等职。1981年,中共中央决定为“红旗党”一案正式平反,中共安康地委于1982年为刘文彬彻底平反,恢复名誉。1983年,刘文彬离休。离休后,地委任命他为地委党史征集研究领导小组副组长,主持地委党史办公室工作。在他的领导和组织下,征编出版了《中共安康特委、中共安康军特支及安康起义》、《红三军过安康》、《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安康地区组织及其活动》、《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等大批党史专题资料集。90年代,刘文彬同志先后担任安康地区青少年教育委员会主任、安康地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名誉会长、安康地区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等社会团体职务,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赢得了社会的赞誉。
2008年10月,刘文彬逝世,享年89岁。中共安康市委、安康市政府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