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0915-3356512
  •  投稿邮箱:news@akxw.cn
 > 新闻 > 综合 > 信息
安康好人|李夏:十六载跋山涉水 守朱鹮栉风沐雨
2023-03-23  来源:本站原创

“年少轻狂一杯酒,栉风沐雨十年情。初发之心终不悔,此生愿为守鹮人。”这首饱含热忱深情的七言诗,出自眼前这个看起来有些黝黑粗糙的中年汉子。他叫李夏,1982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宁陕县朱鹮野化放飞基地管理站站长,长期扎根秦岭腹地宁陕山区,参与朱鹮保护工作十六载,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和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曾获陕西省首届“最美生态卫士”“陕西省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安康市优秀共产党员”“安康好人”等荣誉。6ir安康新闻网

共产党员就应该出现在组织最需要的地方6ir安康新闻网

2004年,大学毕业的李夏22岁,被分配到宁陕县林业局广货街镇林业站工作。为拯救和保护世界最濒危的珍稀鸟类之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2007年,经国家林业局批准,陕西省在宁陕县启动实施了朱鹮野化放飞试验和再引入工程,成立了宁陕县朱鹮异地野化放飞实验基地管理站。因为朱鹮生活在野外,工作环境势必艰苦,新的工作岗位就算“过河”都没有可以摸的“石头”,前路未知。身为共产党员的李夏,主动请缨从林业站调到了朱鹮管理站。自2007年5月30日宁陕在全世界首次易地野化放飞26只朱鹮,再到2007年5月31日首批人工饲养朱鹮迎来第一次“任性”飞翔,李夏都是亲历者、见证者、参与者。朱鹮首飞成功的消息一经传出,吸引国内外多个研究机构和媒体的造访,同时还有好几个科研院校和单位向李夏同志抛出了优厚薪资和福利待遇的橄榄枝。但是身为初代参与朱鹮保护的工作人员,他的内心想法很简单:我离不开朱鹮,朱鹮离不开我。为了易地野外化放飞朱鹮的繁衍生息,为了不负组织信任,李夏同志毅然选择了坚守岗位,潜心研究朱鹮保护工作。6ir安康新闻网

为了朱鹮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6ir安康新闻网

到站后,李夏立即着手开始了对朱鹮的监测、跟踪和保护的艰辛历程。一身迷彩服,一双运动鞋,一辆摩托车,每天天没亮,李夏就骑着摩托车带着沉重的监测设备,沿着山沟、河流寻找着朱鹮的活动踪迹。建站初期基础设施条件差,到站上的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野外道路闭塞、寻找朱鹮经常遇到大黄蜂和毒蛇,好几个同事陆续离开站里......这些都没能让李夏产生退却的念头。为充分了解掌握朱鹮的生活习性和繁衍知识,李夏抓紧搜集了大量资料学习朱鹮相关书籍。白天到野外监测朱鹮,晚上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基地管护站继续抓紧整理资料,主动与各大院校专家学者取得联络,交流探讨朱鹮野化放飞中的问题。6ir安康新闻网

“山前朱鹮飞 田园鱼米香”的良性循环6ir安康新闻网

朱鹮经常到附近的田地里觅食损毁作物,为了保护朱鹮稻田里被禁止喷洒农药和化肥,李夏为此没少被寨沟村民围起来,收入的锐减更是让农户们对朱鹮的态度从最初的新奇变为了抵触。渐渐的李夏明白,仅仅靠讲解朱鹮保护的重要性还远不够,让群众从保护中受益才能更好地保护朱鹮。在他和同事们的积极努力下,2011年促成了当地与日本JICA合作项目,为朱鹮分布区的农户修建灌溉水渠3000余米。他又大力宣传引导朱鹮基地周边的农户加入有机水稻种植合作社,带动种植有机农产品,创建朱鹮品牌生态富硒大米,得到了西安、北京等一线城市消费者的喜爱。在保护朱鹮的同时,寨沟村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许多村民响应县上发展生态旅游的号召搞起乡村民宿,在保护朱鹮中尝到了甜头,得到了真金白银的实惠。保护朱鹮的“寨沟模式”得到中外各界动物保护组织认可并前来宁陕交流学习。6ir安康新闻网

看朱鹮、保护它已经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6ir安康新闻网

长期的学习和野外实践,也让李夏成了朱鹮保护方面的专家。在省委研修班上讲解朱鹮保护知识,参加“听见自然”生态论坛,在小学生中开展朱鹮科普教育,处处都有他活动的身影,为的就是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朱鹮保护工作。据不完全统计,16年来,李夏同志发表论文10余篇,开展朱鹮科普宣传达3万余人次。2022年10月,为救助受伤朱鹮李夏不慎从高处跌落,造成身体多处骨折,在医院接受几次手术治疗后至今仍然在家休养。只是他早已经把朱鹮纳入了自己丰富人生体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静养期他还不忘电话询问那只受伤朱鹮的近况,得知站里的新人在老同事的传帮带下已经很好地完成保护任务他由衷地欣慰。由于很久见不到粉红色小家伙们的身影,李夏就时不时打开手机相册翻看自己以往的工作照片。一旦跟身边的朋友聊起朱鹮来,他似乎总有说不完的话,他戏称自己受伤也是一种“英雄救美”。在他看来,蜿蜒的长安河畔,朱鹮与白鹭齐飞,青山共水天一色,这是家乡最美的生态画卷。6ir安康新闻网

今年是他到站里参与守护朱鹮工作的第十六个年头,跋山涉水、栉风沐雨行程16万公里,见证了130个朱鹮家庭的建立,310只朱鹮宝宝的出生,县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让野生朱鹮种群数量接近350只,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已然视朱鹮为家人。41岁李夏倚在窗前,望向熟悉亲切的长安河畔,他无比希望自己能尽快恢复,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再次和同事们并肩作战,为守护国宝朱鹮贡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6ir安康新闻网

(责编: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