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杭州举行的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让观众看到了一场体育盛宴。从开幕式的全民体育展示,到各个赛场的精彩竞技,无不呈现出一种全新的精神风貌。连日来,记者与这场盛宴的主角们深入交流后发现,一场体育教学的深刻变革,正在悄然进行。
体育生里出学霸
本届学生运动会上,来自杭州师范大学的邹蕾蕾摘得大学组女子太极剑铜牌。
结束了赛场上的比拼,邹蕾蕾每天安排得满满当当:为毕业后当武术老师做准备、筹备新学期学校武术协会的工作……在这之前,她还自学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常常是上午去市区学习,下午赶回学校进行训练。她还获得第五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一等奖。
这样全面发展的运动员,在本届学生运动会的赛场上并不少见。在中学组比赛中,更多运动员在奔赴赛场之余,也把拼搏精神带入文化课的学习中。
中学组女子100米蝶泳第11名、第18名,这是浙大附中张音祺、学军中学赖亦玮在本次学生运动会上的成绩单。赖亦玮把北京外国语大学作为高考的第一目标,张音祺则朝着北大、清华的目标奋进。
浙江游泳队中学组队员以读书学习为主,国家级教练娄红梅、朱颖则“客串”她们的教练。娄红梅说,游泳训练并没有影响这些孩子的文化学习,很多孩子边游泳边学习,两者之间的平衡把握得很好,有些甚至是班里的学霸。
体育老师更吃香
在本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上,省体育特级教师董玉泉是第一棒火炬手。他今年75岁,为体育教育事业耕耘了53年。
“有人说,体育老师是最轻松的,不用改写作业,甚至连备课都不需要太认真。其实,面对有些问题,体育老师更能发散思维,比如数学里‘鸡兔同笼’的问题,体育老师就能用分类报数的方法轻松解决。”董玉泉说。
在董玉泉眼里,体育老师要面对不同体质的学生,一点也不轻松。体育课从做游戏热身到课堂内容的设计,每一步都要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体发展规律,技巧性、专业性不可小觑。
一位外省带队老师告诉记者,他设计了数十种教学方法,比如把传统的“一二一”口令换成了鼓励式的“我自信”“我勇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他说:“当体育精神转变为人生态度,许多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如今,体育老师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在有些中学,体育老师每周课程多到忙不过来,甚至比语数外老师还要“吃香”。
体育课堂多精彩
上体育课就是练习100米跑、立定跳远吗?如果你对体育课还存在这样的印象,那就错了。
在采访中,北京、江苏代表团的队员不约而同地提到开幕式上孩子们表演的“三大球”。6分钟的表演时间里,来自杭州拱墅区3所学校的同学们将篮球、排球、足球玩出了新花样,令现场观众叹为观止。
拱墅区还有一些学校的体育教育令人称赞:人民小学的竹竿舞、半山实验小学的软式垒球……在义务教育阶段,让每个学生至少掌握一门体育技能,已成为拱墅区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
得益于近年来实施的学校体育综合改革,我省不少学校体育课的地位正在发生变化,从“副课”慢慢变成了课程丰富的“主课”。有些学校在高考前,还会多设置一些体育课,缓解学生们的压力。
在校园体育课转变的同时,不少家长也转变了“重智育、轻体育,重营养、轻锻炼”的观念。运动员家长高建民告诉记者:“体育用最简单的方式让孩子知道,当下的失败和挫折是为了缩短与成功的距离。”
“体育课能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健康的身体,还有健康的方法和心态。”董玉泉说,体育教育最重要的是育人,不仅要练学生的体魄,更要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实现有温度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