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我!”游泳救生员闻声而动,跃入池中,奋力划水,游向呼救者……当溺水者被救生员携着游到池边,岸上响起了哨声。原来,这惊险的一幕只是一场“模拟救生实操”比赛。
日前,2017年全国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游泳救生项目的总决赛在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展开,来自全国28个省区市共29支代表队的200余名参赛者进行了50米假人救生、抛绳救生、游泳救生专业技术讲解、心肺复苏实操以及理论考试等环节的较量。
紧要关头要做正确选择
“吵架、受伤、溺水这些模拟救生环节中发生的状况,都是现实生活中游泳池里会出现的场景。”35岁的韩周峰是全国最早的一批职业游泳救生员之一,此次他代表江苏队参加比赛。
在模拟救生环节中,游泳救生员要面对7名真人“演员”以及一个沉入池底的假人,要同时处理争吵、呼救、溺水等多种突发状况。韩周峰表示,在现实生活中同时出现两种以上意外状况已十分罕见,相比之下比赛的难度很大,有助于提高游泳救生员的整体水平。
难度的提升也令不少参赛选手有些慌乱,“有一半选手能发现假人,这其中又有一半能把假人救上来,但发现假人后也应该先救有意识的呼救者,后救沉入池底的溺水者,‘先救有意识的再救没意识的’‘先近后远’等都是救生的原则。”韩周峰介绍,“对游泳救生员来说,需要在紧急时刻有丰富的经验和清晰的判断,才能迅速做出正确的选择。”
全国15万余人持证上岗
“2007年11月,国家有关部门正式发布了游泳救生员这一新职业,游泳救生员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也就此启动。”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职业技能鉴定管理部副主任魏来介绍,“现在全国已经有超过15万名持证的游泳救生员。”
作为这十五万分之一,韩周峰多年来进行过多次水中救溺和岸上急救的处理,在没有紧急情况发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救生员们都有如场外的“隐形人”,而一旦有突发状况,他们就化身成了游泳池内的“守护者”。
“在体育活动中,技能人员队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魏来表示,职业技能大赛创办的目的之一便是让人们更加了解这些职业。大赛在设项上也更多向一线岗位的基层人员倾斜,例如2013年的比赛是运动伤害防护师之间的比拼,而两年前则是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的较量。“几分钟内迅速在空地上贴出一块标准的羽毛球场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魏来说。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由国家体育总局、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华全国体育总会联合主办,至今已举办3届。
魏来表示,虽然中国的体育职业资格鉴定相比国外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到目前全国已有30多万名持证的体育职业技能人员。
人才缺口仍然明显
游泳救生是今年全国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的项目之一,另一个项目无人驾驶航空器行业应用的总决赛已于11月6日结束。本届大赛期间,还特意设置了攀岩、滑雪指导员的技能展示活动。
随着近年来全民健身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游泳救生员等体育职业技术人员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魏来介绍,近几年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人员数量增长迅速,尤其是健身、攀岩等领域和项目的发展带动了对相应技术人员的需求。
韩周峰在日常工作中对这种趋势也深有体会,“南京原来只有几十家游泳馆,现在有200多家。”与之同时,游泳救生员数量上的缺口却越发明显。
据了解,兼任游泳的教学工作,成为救生员的普遍选择。“原来救生证、教员证只能考取一个,现在可以同时拥有。”韩周峰说,“这两个我都在做,中国有一些是融会贯通的,会有同步的发展。”
《 人民日报 》( 2017年11月22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