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宁12月19日电题:打开冰雪之窗,让高原与世界更近
新华社记者李琳海 赵雅芳
12月19日,德国队队员在颁奖仪式后合影。 当日,在青海多巴国家体育训练基地举行的2018中国青海国际冰壶精英赛女子组决赛中,德国队以6比3战胜俄罗斯队,获得冠军。 新华社发(张龙摄)
国际冰壶精英赛还在青海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如火如荼地进行,这是这个国字牌训练基地举办的第三届冰雪赛事。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青海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发展冰雪项目。通过在多巴基地的采访,以及长期对青海体育发展的关注,记者记录下高原体育人逐梦冰雪的脚步。
放牧的阿爸为他从事的运动骄傲
见到豆周才让是在多巴基地一块户外训练场上,他正踏着旱地滑轮,和其他队员练习滑雪基本动作。
豆周才让15岁,家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恰卜恰镇次汗素村,以前在地方体校主要练习足球项目。今年10月,在青海省体校的跨界跨项选材项目中,得益于良好的身体条件,他被选入越野滑雪队。
豆周很朴实,他的眼睛能让人看到藏区孩子特有的清澈。“以前,别说接触过越野滑雪,我都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项目。”
豆周的妈妈格措在家经营着5亩地,他的爸爸仁青扎西在老家的牧场养了200多只羊,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一家人都很疼爱他。每次和爸爸微信视频时,豆周都要给爸爸炫耀一下自己的运动装备。
“阿爸每次看,都目不转睛,阿爸鼓励我一定要多努力。他说,对于一个牧民孩子,能有这么好的机会练习真不容易。”
和很多藏区孩子一样,豆周从小也玩过冰车。每年冬季,老家的田地没有庄稼时,为了利于春耕,田里会浇满水,待水冻结实后,他们就会带上父辈们做好的木质小冰车释放孩子的天性。
在青海体育工作二大队,像豆周才让一样练习越野滑雪的队员共有14人。他们的教练巴云吉来自吉林省白山市,是八一队刚刚退役的队员,在2016-2017赛季拿过越野滑雪全国冠军。
巴云吉清楚地记得,队员们初上旱地滑轮时还是东倒西歪的样子。用了整整3天,大家才在滑轮上站稳。现在每天他们除观看视频教学外,主要进行跑步耐力、滑轮力量、爆发力的训练。
作为教练,巴云吉打心眼里看好这些孩子。“越野滑雪被誉为雪上马拉松,而我们青海恰恰因为海拔高非常适合耐力性训练。总有一天,这些队员会证明自己。”他说。
青海体工二大队队长汪宪忠说,从无到有,青海实现了冬季项目零的突破,这是青海在建设高原体育强省中很重要的一步。现在青海不仅有了冰壶、冬季两项、越野滑雪等冰雪队伍,而且结合地方体校还有了梯队建设,这些都为项目发展补足了后劲。
采访时,教练和队员们的意志让记者觉得,他们是有使命感的。而这些正在成长的冰雪少年和优秀教练队伍,才是中国冰雪运动飞翔的翅膀。
冰雪运动为国字牌体育基地注入活力
12月18日, 中国女子A队选手孙呈钰(左)、张丽君(中)和王紫悦在比赛中。 当日,在青海多巴国家体育训练基地举行的2018中国青海国际冰壶精英赛第五日比赛中,中国女子A队以6比5战胜美国女队。 新华社发(陈晓伟摄)
今年,多巴基地第三次迎来国际冰壶精英赛,这实现了中国国字头训练基地既有夏季项目,也有冬季项目和赛事的先例。
位于青海西宁市湟中县的多巴基地是中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最适合耐力训练的国家高原体育基地,被誉为“铸造金牌的工厂”“高原训练的风水宝地”和“培养世界冠军的摇篮”。
很长一段时间,像很多国字头训练基地一样,多巴基地面临设施陈旧、经营不善以及与市场结合较难等问题。
多巴基地主任刘兴海说,引进高水平赛事就是基地改革的重要举措。目前该基地的滑冰馆是国家投资3900万建设的,除保证国家冰壶队和地方省队的训练外,基地用高水平赛事为引领,推动高原冰雪运动发展。
从相对封闭到对外开放,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基地工作人员也在不断学习、成长,提高基地服务水平。长期的采访让记者深切感受到基地工作人员直面改革的勇气。
其实,工作人员也是改革受益者。
每场比赛结束后,本土制冰师明来生都会与来自德国的首席制冰师约阿希姆·弗里茨抓紧时间修整冰面。比赛期间,每天工作超过14个小时。一次次反复修冰、打点,只为呈现更加完美的冰道。
冰壶被称作“冰上国际象棋”,这个名字诠释了冰壶的神秘与高雅,也对制冰师提出了更高要求。30岁的明来生是青海仅有的两名制冰师之一。今年冰壶赛升级为世界冰壶巡回赛的系列积分赛,“用心制好每块冰”成了明来生对自己的要求。
如今冰雪运动发展成为国家战略,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将让古老的冰雪运动在世界东方续写传奇。这个冬季,从东北到西北,中国各地掀起了一阵阵冰雪运动之风。
有了场地、有了群众健身需求,还需要让参与者得到专业指导,得到更好的体验。只有如此,冰雪运动和产业才能在中国扎根。因此,人的培养成为重中之重。从这个层面讲,像明来生这样的青藏高原本土制冰师的培养具有标志性意义。
目前,多巴基地正在建设占地2400亩的国际标准高原滑雪场,建成后除保证国家队训练外,将为大众冰雪健身提供便利。
冰雪让高原之冬不再单调
12月15日,中国女子A队教练柳荫(左)为队员们讲解战术。 当日,在青海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举行的中国青海国际冰壶精英赛女子比赛中,中国女子A队以7比5战胜中国女子B队。 新华社发(张龙摄)
人总是与雪有一种自然的亲近感。如今青海将冰雪这种“冷资源”变成“热产业”,让人们享受冰雪的快乐。
记者曾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的一个冬季冰雪嘉年华上看到队员们独具匠心的“自创”项目,比如冰上保龄球投射:只见队员们右手拿一个1.5斤重的实心球,将球奋力抛向10个冰冻饮料瓶。实心球变成了保龄球,木板道由冰面代替,而冰冻饮料瓶摇身变成了球瓶。
充满创意的还有“花样冰壶”。所谓的“冰壶”是一个个结了冰的铁碗,参与者们用标准的姿势将铁碗投向7、8米外的红线内,专心程度丝毫不逊于专业冰壶队员。
在高海拔、常年低温的青藏高原生活,人们好像总能找到一些和自然和谐共处的乐趣。还有一些冰雪爱好者在冰面玩跳大绳,“人仰绳翻”的情形从未间断,跳绳者却乐得合不拢嘴。
青海是三江之源,冰雪资源丰富,有着开展冰雪运动的自然条件,目前已也开设10余家滑雪常几场降雪后,青海天气渐冷,高原的人们并没有像过去一样选择“猫”在暖气房里,更多人愿意走出家门,在滑冰尝滑雪场里体验运动激情。
郭雅燕来自西宁,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和家人在青海海东瞿昙国际滑雪场里滑雪。她身着滑雪服、头戴雪帽、手握雪杖、脚踩雪板,英姿飒爽。她时而挥动着雪杖加速,时而左右变换着方向,时而雪板成内八字减速,展示着自己的滑雪技巧。
冰雪旅游也渐成时尚。有些雪场利用独特的自然优势,设立了越野车场地赛体验区、丛林真人CS以及徒步登山项目等。
在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发展的壮阔浪潮中,中国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发展冰雪运动既有利于满足群众多样化的体育文化需求、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对于建设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4岁的依理龙巴家住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是豆周才让的队友。
小时候,依理龙巴过着像其他许多牧区孩子一样的生活。漫长的冬季里,他们会来到家乡的雪山,坐着盖房用的瓦片从山上滑雪而下,那是他最初对冰雪的记忆。
现在,他不仅有了专业训练装备,每天还能接触到自己喜欢的运动,即便再艰苦的训练,他也高兴得像个孩子。
再过几天,巴云吉将带着队员们去内蒙古进行长达100天的冬训。对于依理龙巴来说,2019年的雪季至关重要。2020年,队员们将在内蒙古全国冬季运动会上正式亮相。
谁也不能保证依理龙巴一定能登上冬奥会赛场,但在这个从小在雪山脚下长大的孩子心中,冰雪梦正在生根发芽,终有一天长成参天大树。
至少,一个少年深爱着冰雪,并为之付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