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拖欠近一年的工资,仍然继续为各级国字号球队的工作而奔波着,这应该同职业足球当中的“职业”两字无关,而应该被视之为“敬业”,或者说是一种责任感、使命感使然。当我们因为国字号球队近年来的一次次输球而指责那些本土教练时,有没有想到过,他们竟然是纯义务地在工作。
如此的境况令人多少会有些心酸。过去几年当中,中国足协宁可将大笔的外汇花在名不副实的卡马乔、里克林克等外籍教练身上,却无法给予那些在国字号基层同样为中国而战的本土教练更多的保障和支持。“足球从娃娃抓起”,这句话连不懂球的街道大妈都会说,但是当那些为中国足球的未来而努力工作的青少年球队国字号教练需要提升一些待遇时,中国足协为什么总能视而不见呢?
连代表青少年足球最高待遇的国字号教练,尚且无法保证自身的待遇,我们很难想象更低端的地方青少年教练,待遇状况究竟如何。没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做保障,中国足球又何谈在未来腾飞。
更为吊诡的是,中国足协一份提高国字号教练待遇的文件,在内耗中竟然用了一年多时间还无法面世,直接导致整个国字号教练只有三个人有正式合同在手。在这个越来越强调契约精神的时代里,中国足协如此拖沓的工作态度和不职业的做法,实在难以让外界对于中国足球的未来充满信心。
文/本报记者 杜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