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朝庆
近几年,我市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市的一项重点工作和党建的重点工程来抓,农村的许多贫困户通过帮扶和救助,生存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还有部分贫困户实现了脱贫致富。今年以来,我市加大脱贫攻坚工作力度,贫困户的识别更加精准,帮扶措施更加到位,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也更大。然而我通过在与贫困户的交流和走访中了解到,贫困户的贫困除了总结出来的那些致贫原因,更主要的是观念和思维方式导致的贫困机制没变。这样,即使在强力帮扶下暂时脱了贫,最终还会返贫。
我认为农村贫困户的贫困,一方面是由于历史沿革中贫困积淀和占有资源少的客观原因导致的,另一方面是在社会变迁中的不适应造成的。不适应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驾驭商品经济的能力欠缺,另一方面丢失了传统的美德。最近,我市在农村开展的新民风建设可谓找准了问题的症结。我认为在脱贫攻坚帮扶中应把新民风建设作为帮扶的重要内容,以夯实扶贫之基,补强脱贫之钙。
首先,新民风建设能够解决深层次致贫问题。在走访中我了解到,一些地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份子风愈演愈烈,演变为借机敛财。一个朋友的父亲一个人在农村居住,一年的人情份子高达近万元。据老人家自己讲,有的他还没去。在有的地方,人情份子成为村民最大的日常开支。另外,攀比之风盛行,主要体现在盖房上。一个三口之家盖100多平方米住房就够住了,非要盖200至300平方米,由于缺钱往往外墙贴得很光堂,屋内还是毛墙。老两口打工十几年积攒的一点钱全部贴进去,还背一屁股债。给儿子娶个媳妇,小两口年复一年地打工还债,造就了大批“乡村版”房奴。我试着问了一句,能否盖小一点,老人家说房子盖小了儿子娶不到媳妇,而且会被村里人瞧不起受欺负。可以说贫困户致贫原因除了表面上的因房、因学、因病、因残、因缺劳动技能等外,农村的这些不良风气,也是致贫原因之一,故脱贫攻坚应以新民风引导村民改变观念,使村民减少因这些陋习造成的开支,把有限的资金用到脱贫致富的投入上来。
新民风建设可以改变村民对贫困的认识。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少数帮扶工作人员私下颇有怨言,一是说在贫困户识别中,有的地方有争当贫困户的现象;二是说有的贫困户难缠,大有我是贫困户我怕谁的心理,对工作队员的帮扶措施不予配合;三是个别贫困户认为我贫困是你的责任,我躺在屋里睡大觉你也得让我脱贫,有等靠要的思想。虽说大多数贫困户都有自强不息的脱贫精神,对帮扶也有感恩之心,但少数贫困户的错误认识负面影响不可小视。因此,要在农村广泛开展新民风建设,树立广大村民自强不息勤劳致富光荣、好逸恶劳等靠缠要可耻的新风尚。
新民风建设能够激发广大村民干事创业的热情。近两年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体现在农民的居住条件有很大地改善,体现在五保户和因学、因残致贫的群体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体现在无钱看病、没钱上学的人得到了极大地救助。然而,我在走访中了解到,党和政府花了大量资金修好了路,在社区建了一栋栋漂亮的搬迁房,贫困户在踊跃领到新房子后,入住率却并不高,原因是上楼居住后,一方面农家一些小的养殖不方便,二是住楼涉及到冬季取暖、夏季降温等,会加大生活成本。应该说,发展经济、发展产业让农民增收,才是解决脱贫攻坚的根本之道。可是我们在现实中看到,帮扶单位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给村上建的一些茶园、果园等种植园,有些地方村民漠不关心,无人松土除草,干旱季节水源离地块仅两米远,也不见人去浇水,任由成活的树苗干死,这说明有的贫困户只重视眼前的小利益而缺干事创业的长远打算。因此,要以新民风建设为载体,培养广大村民自强、自信、自立的意识,以激发干事业建家园的热情,让农村活起来。
新民风建设能培养淳朴的民风,增强村民福祉。农村是中国社会的根基,几千年来的农耕文明已深入骨髓血液,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孕育了内敛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等等,这与今天提倡的和谐、环保不谋而合。然而,当下部分农村垃圾随处可见,环境污染已十分严重,乡贤文化也早已弱化,人们饭后茶余的主要生活是打牌、有的甚至赌博。婚丧嫁娶不再是体现互助友爱浓浓乡情的节点,这些活动中的劳动不再是互相帮忙而是按劳取酬,喜庆氛围明显不足,取而代之的借机收份子,以把自己多年的付出一次收回,这些大大降低了人们的幸福指数。因此,在脱贫攻坚中应以新民风建设为平台,加强对村民的教育。一是保护环境,治理乡村污染,美化生态环境。二是传承乡贤文明,互助友爱,以好的乡风、家风家规塑造一个文明的乡村,力争让每个人成为于社会有用、于家庭有责的人,让农村成为和谐幸福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