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朝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党委和政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近几年,我市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全市中心工作和最大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来抓,特别是今年又在脱贫攻坚精准度上下功夫,开展“ 新民风”建设以达到扶贫扶志,同时在人力、财力上加大投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然而,广大干部在忘我工作推动强力脱贫的同时,又对能否巩固脱贫成果而不返贫,让贫困户永久性告别贫困,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心存忧虑。如何从根本上消除贫困,我认为还是应该按“十八大”制定的方略,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产业扶贫,对于安康来讲,就是要强化顶层设计,走建设特色小镇的路子,充分利用特色小镇的品牌价值和平台作用,吸引工商资本下乡,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从而实现农民就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真正拔除乡村穷根。
一、在我市加快城镇化的必要性
1、加快城镇化步伐是脱贫攻坚的需要。安康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由于历史的演变,很多村民单家独户居住在高山,过着刀耕火种的日子,前些年,国家拿出庞大资金修乡村公路,由于大多数山区居住过于分散,路程长,筑路条件差,修成后的公路因自然灾害容易毁损,并且对生态造成很大破坏,加之无养护资金,这些通往深山的村级公路并没有改变山区的贫困面貌,也没有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因此,国家制定了搬迁式扶贫计划,搬迁的过程本就是一个城镇化的过程,十八大提出要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进一步把分散在山区的村民集中到城镇或社区,否则永远不可能消除这部分人的贫困。
2、加快城镇化是农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了世界经济,农业也不例外,在世界经济大潮的带动下,农业已从以农业文明为特点的传统农业跨越到以工业文明为特征的产业化农业,并且随着农产品消费的升级,已倒逼农业迈向以生态文明为内核的现代农业,由于我市没有跟上农业产业化的步伐,整个农村和农业都显得很凋敝。但是随着农业的转型升级,以规模经营为特征的产业化农业也正举步维艰,面临农产品成本和价格倒挂的局面,消费需求转向了追求质量品质,由于我市生态良好,可高标准规划引导,发展以信息化为引导,以科技为支撑,以工商资本下乡为组织形式,实现农业的弯道超车,这就需要传统的农民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实现土地的流转和集中,代之以现代农业企业和专业化、组织化程度比较高的农业工人,这就需要农民向交通信息化比较敏感便捷的城镇集中,因此,加强城镇化也是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需要。
3、加快推进城镇化是拉动内需的必然要求。近些年,我国宏观经济一方面呈现传统产业增长乏力,生产过剩;另一方面广大农民消费水平较低的现状,这是由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所导致的,由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我市传统农业早已被解构,农村只是作为农民工的居住地,不再是生产生活常住地,而消费需求是由生活方式所决定的,而生活方式是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直接体现。为了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必须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从而来承接城市因消费升级造成过剩的传统产业的生产能力,从而确保我国经济在转型升级中仍能够保持快速平稳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二、我市城镇化实践的现实缺陷。
近些年,我市在城镇化大的规划上还是比较科学的,在中心城市建国家级高新区,发展高技术产业和为一二产业服务的服务业,在县级和重点镇发展“建制县、建制镇+工业园区”,在其他一些地方建旅游小镇。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对市上整体规划认识不到位和缺乏创新力,普遍呈现的是摊大饼式的城镇化,快速崛起的城镇只是在教育资源集中的带动下,带来了人口的集中,对生产力要素吸附力较差,农民进城后消费没有升级,这就是说城镇化一是没有带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是没有拉动内需,还带来了一些城市病,可以说这种城镇化是不太成功的。
究其原因,我认为在顶层设计时不够到位。一是在城镇化过程中缺乏产业规划,普遍存在产业空心化现象,以“建制镇+工业园区”模式来讲,从园区规划平面图和规划书看似乎很清晰,内容很丰富,但是由于是行政思维而不是市场思维,没有考虑市场竞争和比较优势,为了招商制定多种优惠政策,在招商过程中,只要人家肯来,拾到篮子都是菜,结果要么是一些小规模的企业轰轰烈烈投产冒烟,三天两早上就偃旗息鼓了,要么是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光建围墙挂牌子不见“冒烟” 搞圈地运动,再看“旅游小镇”模式,千篇一律就是建古镇,卖地方土特产和地方菜,同质化十分严重;二是文化空心化使得城镇化缺乏灵魂,从文化内在建设来看,城镇化的村民的文化生活极度贫乏,打麻将赌博、广场舞和玩手机是主要的文化生活内容,而城镇化是要伴随经济发展的,而经济要发展,必须改变人口的心智模式和思维方式,全面提高人口的素质,这就需要既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守住农耕文明形成的美德,又要开阔眼界具有适应信息社会驾驭市场的技能,这就需要在城镇建图书室、展览馆,加强新民风建设,让城市化的人口不断接受文化的熏染,再从文化的外在表象来看,由于缺乏对地域特色文化的挖掘,旅游小镇同质化严重而缺乏吸引力;“建制镇+园区”由于缺乏特有的文化符号,品牌塑造力弱,城镇整体竞争力不强,产品文化附加价值低,产业链难以延长,反过来影响了产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市的城镇化应该强化顶层设计,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以当地风土和历史积淀为依托,以特色文化为灵魂,以特色产业为核心,以独特的风格建筑为载体,建成一个个特色小镇,使之成为人口、产业、文化、城镇融合的平台,同时与全域旅游相结合,走出一条全新的城镇化路子,以破解城镇化过程中农民进城“住得下、有活干、能增收、有寄托、长智慧”和农民脱贫永不返贫的两大难题。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大力发展特色小镇。
1、强化规划引领,要让小城镇成为人口、产业、城市和文化融合发展的综合平台,首先要强化规划引领,一是要以文化为灵魂,将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特色建筑、特色地貌、历史积淀统一起来,让地方特色文化符号成为建筑的风格,产品的品牌和地方的名片,从而增强一个城镇的品牌价值,这个特色文化符号可以从地方比较优势中提炼,可以是独特产业,可以是文化性格,可以是独特建筑,也可以是特色风光地貌,在充分挖掘内涵的基础上,利用文化创意,系统设计,持续推介,最终成为一个城镇的品牌和竞争力。二是要产业布局上实施产业聚集,延伸产业链,走差异化道路,比如惠安“石雕小镇”、浙江龙泉 “青瓷小镇”,磐安“江南药镇”,从文化挖掘,文物展览,产品生产展示、销售把全县乃至全市集中到一个地方,使之与农业发展相配套,形成产业集群和完整产业链,进而形成特色品牌,从大的环境来讲,有利于和全国其他同行业交流并将其他省市相同产业通过品牌效应吸引过来,同时也有利于信息集聚生成和专业人才队伍的建成。三是在城市建设上要以文化为灵魂,与产业相配套,充分利用地貌风光的特性,形成生态、文化、产业的和谐共融,充分发挥小城镇独特的空间优势。
2、以信息化为引领,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发展特色产业。比如石泉熨斗白菜,旋涡富硒大米,池河蚕桑丝绸,可将全县乃至全市统一到一个地域品牌,吸引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实行统一规划,加大土地利用力度,降低土地流转成本,同时将农产品补贴用于生产农产品的企业,而不是补贴到地块。与此同时对部分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进行培训,转化为住在城市的农业工人。同时在特色小镇沿着产业链的延伸,另一部分农民从事农产品的包装、加工、销售,以及电商旅游等服务业,真正让城镇富起来,让农村活起来。
3、强化政策支持,注重五个结合。特色小镇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党和政府在政策上予以扶持,资金上予以倾斜。一是与脱贫攻坚相结合,把搬迁扶贫、产业扶贫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让政策和资金随人走,不一定要用在农村建房和种植养殖,可以用在小城镇建设和农产品深加工、销售等创新创业方面。二是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将居住型城镇改为功能性城镇,以强化产业核心地位。三是要与全域旅游相结合,让特色小镇成为全域旅游的节点,让旅客走到每个镇都有看头、呆得住,带得走,走到每个地方都能感受到不一样的文化,体验到不一样的空间和风土。四是与环保结合起来,特色小镇以生态文明为引领,特色产品是以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为理念打造,因此要恢复独特的自然风光,让独特的文化和自然风光凝结成难以磨灭的记忆。五是与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特色小镇能否建成,起到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平台的作用,关键在于特色产业能否形成,因此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产业组织形式,以大数据为支撑,走智慧小镇和智慧产业发展之路。针对消费者“体验+个性+便捷”的现代消费特征,真正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