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朝庆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一主要矛盾中,我国几十年来经济二元结构所带来的工农失衡和城乡失衡问题尤为突出,为此,十九大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署。对于安康来说,由于农业基础薄弱,人均耕地少,产业化程度低,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速度的加快,“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和“农民老龄化”日益凸显,这不仅是我市经济发展的短板,也成为我市农村脱贫的“桎梏”,因此,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城乡统筹发展,在元月9日的市委四届五次会议上,再次作出了激活农业农村活力,发展现代化农业的战略性部署。
如何激活农业农村的活力,我市的农户和农业企业也在不断探索,有的以“合作社+农户”为组织形式,有的以农业园区为组织形式,然而,试图恢复以生产为中心的自给自足传统农业已不可能了,因为,多年来农村土地撂荒,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大多已经损毁,农村优质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农业比较效益差,发展传统农业的基础已不复存在;而那种以利润为中心,以农业园区为组织形式的产业化农业也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一是我市耕地面积少,无法形成规模效益;二是我市山地较多,耕地零碎,即使通过土地流转能形成一定规模也无法实现机械化耕作,劳动生产率低;三是以利润为中心的产业化农业生产的农产品品质不高,在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弱,以玉米为例,2016年前我国玉米一直是生产量、消费量、进口量“三量”齐增,而且库存量与消费量占比高达50.93%,远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17-18%的现状,我市如沿用外省的园区模式竞争力更差。我认为要在安康实现乡村振兴,应该大力发展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驱动,以文化为灵魂的乡村旅游业,具体来说 就是以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为载体,发挥其“接二连三”的作用,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为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融资难、协调难、管理体制理顺难三大难题,应引入PPP模式,增强社会资本投资信心,把我市广大农村建成一个个宜居、宜游、宜业的新农村、新社区。
一、我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发展乡村旅游是我市实施产业扶贫拔穷根的需要。安康是秦巴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区,近几年,市委市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安康社会经济发展的抓手,通过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和教育扶贫、医疗扶贫、搬迁扶贫等政策兜底使大批贫困户从深度贫困中解脱出来,然而要真正实现发家致富,最终还得靠发展产业,安康地处秦巴山区腹地,山大沟深耕地少,资源丰富生态好,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国家功能区划分的生态保护区,发展产业既不能像东北、山东等地搞规模农业,也不能像东南沿海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老路,当然也不能守着青山绿水受穷。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首届世界旅游发展大会上指出,旅游业不仅是中国培育发展新动能的生力军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舞台,也是实现扶贫脱贫的重要支柱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助推器。因此,对于安康来说,乡村旅游是切入点,因为乡村旅游与农业融合度高,可用通过景区景点把贫困村带动起来,通过企业化运作把老百姓组织起来,通过机制创新把农户与旅游投资者的利益联结起来,通过农村合作组织把贫困户带动起来,通过文化和服务下乡,把乡村文明创建起来,同时也可促使外出打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就近就业,江西的吉安县、河北的涞水县、内蒙古的赤峰市等地以乡村旅游开发推进精准扶贫,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发展乡村旅游是我市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
2000年,随着我国加入WTO,农业产业化程度显著提高,我市由于人均耕地少,农业基础薄弱,农业劳动生产率十分低下,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民人均生存成本大幅度提升,传统自给自足的农业迅速崩溃,农村有文化的人才和青壮年劳动力纷纷流向城市,从而出现农村人才流失,土地荒芜,道德沉沦等现象,“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和“农民老龄化”成为“新三农”问题,“新三农”问题一是由中国社会二元结构下生产力要素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形成的;二是由工业化城镇化的内在原因导致;三是由我市农业竞争力弱所造成的。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作为战略安排,必须破解“新三农”难题,要破解这一难题,关键是要创新业态,用以文化为依托的新农村经济替代以资源为依托的传统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的跨越发展,而乡村旅游应该是最佳选择。因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将农村的资源资本化,以吸引工商资本下乡,乡村旅游作还可吸引人才下乡,而且乡村旅游是以文化为灵魂,能促进文化下乡,进而带动医疗、养老、交通等公共服务资源下乡,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衡化,经济的发展和公共服务下乡可以遏制过快的城镇化,使得城镇化与工业化相匹配,防止农民大规模转移为城镇贫民,预防城市病的发生,因此,发展乡村旅游业是统筹城乡,实现经济均衡发展的最有力抓手。
3、发展乡村旅游是实施农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近些年,我国农业由于产业化程度的提高而取得长足发展,几乎所有农产品产量都大幅度增长,然而由于生产方式和生产组织方式落后,大量的化肥、农药、除草剂的使用造成农业资源环境承载力已接近极限,农产品品质结构不合理,低档大宗产品供过于求,优质农产品靠大量进口,由于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业增产不增收长期存在,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弱,就安康而言,农业尚处于自给自足农业的残存期,农业兼业化是主要形态,如何实现农业的增效、转型、升级,应从供给侧出发,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安康是典型山区,土地零碎,发展传统种植业投入大,收成少,以茶产业为例,浙江、安徽的产业采摘基本靠机器,而我市必须靠人工,生产的茶叶成本高,根本无法和外地茶叶竞争。但是,由于安康地形复杂,生物具有多样性,而且土壤、空气、水等均没受到污染,土壤中微量元素丰富,可以发展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种植业。这些优质农产品由于总量有限,无法变成大宗农产品,只能走精品路线,要将良好的生态和优质农产品打包出售,只能采取“餐桌+地块”的模式,这就需要以乡村旅游为平台,既能使优质农产品形成小品牌,又可通过特色饮食强化旅游的特色,同时还能延伸农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实现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跨越。
二、发展乡村旅游面临的现实瓶颈
近些年,随着旅游的市场需求逐步由观光游转为休闲游,我市乡村旅游得到了一定发展,客观上使部分农民通过旅游实现了脱贫致富。然而纵观我市乡村旅游,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许多发展的“瓶颈”,一是土地制度的制约,现有的土地制度是家庭联产承包制,土地使用权分散在一家一户,而无论是特色小镇还是田园综合体都需要一定规模的用地,需要统一规划,单家独户的土地很难按照统一的旅游规划来使用。现行土地使用权流转,一方面成本高,另一方面很难整齐划一的达成一致,因此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二是资金缺乏,旅游业是投资大,回收期长,风险较高的产业,虽然国家在基础设施上投入较大,但是民间资本进入仍很谨慎,加之旅游业缺乏不动产抵押,不太容易从银行融到资金,这就导致了现在安康的乡村旅游主要以农家乐为主要业态,规模小,服务功能弱,无法满足旅客多层次的要求。三是缺乏文化创意,业态单一,现在企业开发旅游仍是按照传统观光游打造,靠门票收入,就连旅游娱乐项目都很少,而由农民搞的农家乐只有特色土菜和麻将,根本无法满足旅客养生保健、体育健身,户外探险拓展,室内读书研学等多层次要求,客观上也影响了乡村旅游的自身发展。四是产业带动差,无论是企业投资的观光游还是农户开的农家乐,因为缺乏文创和大的规划,对当地农业和农户经济带动作用比较小,属于“小旅游”,无法将产业链进行延伸,因此形成不成大的市场,反过来制约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五是管理体制存在缺陷,旅游的发展取决于旅游产业链的整体服务质量,而乡村旅游,从道路交通到吃住,再到旅游纪念品等都无法统一管理,任何一个环节的劣质服务都会让游客产生不良体验,这种原始、分散、组织化程度低的乡村旅游实际上是无法持续发展的。
三、我市乡村旅游的产品定位
由于我市旅游的发展缺乏名山大川和知名历史文化遗迹的支撑,也不是历史文化名城,不适合作核心景区开发,也不适合投入大的文化项目拉动,加之,现有的乡村旅游缺乏文化创意、规模小,产业带动差,组织化程度低,无法适应旅游市场的变化而难以成长,但我们要靠旅游业最大限度的带动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实现旅游的扶贫功能。因此,我市乡村旅游的产品定位应为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因为这两者都是以文化创意为灵魂,以产业为核心,以旅游为驱动的开放、专业、高效的公共服务平台,都与农业具较高的关联度,农户参与度高,是产业扶贫的最佳载体。
特色小镇是为了解决城镇化中出现的产业空心化和文化空心化问题,通过注入文化创意、“互联网+”等现代元素,加速高端生产力要素向小城镇聚集,使小城镇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新空间,其实质是新型城镇化。基本模式是“文创+新兴产业+小城镇”,通过打造特色品牌和完整的产业链,以及旅游功能的发挥,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极大的增加工农业产品的附加值。
而田园综合体则是为了解决农村空心化和农业边缘化的问题,通过注入科技、资本、文化等元素,实现传统农业向循环农业、创意农业、体验农业等新型农业转型,使乡村成为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地和休闲旅游的新社区,其实质是农业现代化,基本模式为“农业+文创+新农村”,通过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融合和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建立,以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发展特色小镇与田园综合体是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完美结合。一方面,特色小镇为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居住和就近就业的条件,同时为田园综合体生产的农产品提供深加工,还为田园综合体提供科技服务,也是田园综合体的旅游集散地和游客服务中心。另一方面,田园综合体可以为特色小镇的产业链建设提供前端种植养殖业支撑,也为特色小镇的旅游功能进行服务深化和市场细分,特别是提供农耕文明的心理体验,二者形成乡村旅游完整的链条,互为犄角。
四、引入PPP模式,做强乡村旅游
如何在我市通过建设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实现乡村旅游的升级换挡,我认为应当引入PPP模式,以激活乡村旅游的市场要素,PPP模式是指政府和私人组织之间,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质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PPP的优势在于通过签署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使政府与社会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使政府的财政负担减轻、社会投资风险减少,而乡村旅游正好符合PPP模式;首先,乡村旅游项目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根据《旅游法》规定,旅游项目的运营并不完全是市场化的,本身具有一定的公益属性,从乡村旅游来讲,它同时担负振兴乡村和脱贫攻坚的职能,因此适合PPP模式;其次,大型旅游项目的开发与运营,需要较大的投资和一定的专业运营管理经验,就具体项目来讲,既需要较为完善的道路、停车场、供电供水、环保、健康卫生、通讯等基础设施,又需要游客服务中心、饭店、餐厅等服务设施,政府通过引入具有实力和专业经验的社会资本开发运营,不仅可解决项目开发建设的资金问题,同时能提高旅游的服务水平,再次,旅游项目具有经营性,在运营过程中不会给政府增加财政负担,而会给社会资本带来经济利益。
在乡村旅游项目中引入PPP模式可激活旅游要素,一是可缓解融资难题,无论是特色小镇,还是田园综合体,都存在项目投资大,回收期长,融资渠道窄,投资风险大的特征,应用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一方面可缓解政府建设资金的不足,另一方面有政府财政的投入可增强社会资本投资旅游的信心;二是有利于理顺政府与旅游投资企业的关系,旅游开发中核心资源属于政府,企业在旅游开发中往往与政府目标不一致难以协调,而引入PPP模式的协调机制,由政府和企业共同规划,充分协调,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伙伴关系,可以减少磨合的阻力。三是有利于处理好企业与农户的关系,旅游开发往往会对周边农户的生产生活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通过PPP模式可由政府充分协调好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并使农户能充分受益;四是有利于发挥旅游项目开发企业的专业优势,乡村旅游项目能否开发成功,关键取决于运营效益,而广大农户并不具备旅游业的管理和运营能力,而引入PPP模式可将企业的专业优势发挥出来,把乡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五是PPP模式的引入可以成为旅游主管部门的抓手,过去的旅游开发,投资企业较少考虑环保生态的保护,具有工业化的特征,而农户的农家乐等分散粗放无法管理,通过引入PPP模式,旅游主管部门可参与规划,同时将旅游服务业纳入标准化管理。
如何使PPP模式在乡村旅游中发挥作用,我认为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要对农户的土地、林地进行确权,并通过评估予以资本化,可用于投资乡村旅游,以替代过去的土地和林地流转制度;二要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建立新型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以形成现代农业和旅游业投资主体;三要将过去财政的农业项目资金资本化,以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由旅游企业使用,产生的投资效益由贫困户和参股农户分享,而不是沉淀为农业企业的私有财产;四要发展农村金融、保险,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拓宽融资渠道和分散经营风险。总之,PPP模式的引入,可使乡村旅游业成为文化引领、农旅结合、政企合作、广大农户参与的新型产业,走上农业和旅游业升级、一二三产业融合、城乡协调发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