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朝庆
基本构想:沿汉江峡谷建成“汉江画廊”山水观光旅游带,沿月河川道向南北延伸建成“月河走廊”生态休闲旅游发展带。其中,“汉江画廊生命蓝道”贯通石泉南区,汉阴南区,紫阳、岚皋、汉滨、旬阳、白河,以观光体验为内核;“月河走廊健康绿道”贯穿宁陕、石泉、汉阴、汉滨、平利、镇坪,以康养休闲为内核。通过点(景区)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线(串联)的集群化作用,和面(空间)上的特色鲜明,差异发展,功能互补,最终形成安康全域旅游整体竞争力。
2018年初,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后,我市随即将全域旅游作为今后安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今年市四届四次人代会提出,要坚定全域旅游发展方向,扎实实施旅游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旅游与其他领域深度融合。6月1日,市政府与省旅发委召开了全域旅游发展座谈会,6月26日,市政协又召开了四届七次常委会,专题协商全域旅游,这一系列的高层互动,为安康全域旅游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将全域旅游上升到战略层面。
全域旅游是区域经济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势提升,来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和社会共建共享,并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模式。我市旅游业起步较早,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过历届市县政府的强力推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旅游进入普通消费,全市各县区发展旅游的热情高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支撑。
然而在热情高涨的同时,也出现了一哄而上的景象,以文化古镇为载体的特色小镇反复复制,景区旅游门票经济的旧套路依然是旅游开发的基本模式,同质化抢饭吃的态势愈演愈烈。如何走出区域内同质化竞争的宿命,真正实现安康全域旅游的发展目标,我认为应结合安康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产业特征等,高起点规划,优化安康全域旅游的空间架构,推进安康旅游的现代化,具体来讲就是沿汉江峡谷建成“汉江画廊”山水观光旅游带,沿月河川道向南北延伸建成“月河走廊”生态休闲旅游发展带。其中,“汉江画廊生命蓝道”贯通石泉南区,汉阴南区,紫阳、岚皋、汉滨、旬阳、白河,以观光体验为内核;“月河走廊健康绿道”贯穿宁陕、石泉、汉阴、汉滨、平利、镇坪,以康养休闲为内核,通过点(景区)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线(串联)的集群化作用,和面(空间)上的特色鲜明,差异发展,功能互补,最终形成安康全域旅游整体竞争力。比如:月河走廊生态休闲旅游发展带可以依次将宁陕定位为景区依托型,石泉为文化依托型,汉阴和汉滨月河川道定位为城市依托型,平利可定位为产业依托型,镇坪发展中医药健康产业定位为科技依托型,既避免同质化竞争又能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格局,增强整体竞争优势。
一 :安康全域旅游“两廊两带”架构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两廊两带架构建设的区位优势分析。全域旅游只是以旅游作为优势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驱动力的一种发展模式和理念,从传统旅游的角度来看,安康并没有世界知名的名山大川和积淀丰厚的人文资源,但由于旅游市场发生了根本变化,旅游已从当初的观光到体验,从团队化到散客化,从大众旅游到专题旅游,从弹性需求到刚性需求,从奢侈化到生活化。这些变化和全域旅游理念的提出,为旅游资源和品质一般甚至旅游资源匮乏的地区提供了旅游发展的可能,“绿水青山、蓝天白云”和“特色文化、生活方式”这些泛旅游资源,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而区域的整体性、系统性、部门协调性、产业融合性、生态的优越性以及对外的开放合作性,成为全域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而“两廊两带”建设架构,就是力求在安康区域内部形成生态良好、部门协调、规划系统和产业融合的整体,对外融入到国家大的战略空间布局中。一是通过“汉江画廊”蓝色生命旅游线带动沿江经济整体融入国家长江经济发展带,通过国家长江经济带这一战略平台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二是通过月河走廊绿色健康旅游线,融入到中国南北经济大通道,成为连接海上丝绸之路和陆路丝绸之路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两廊两带”架构的市场可行性。旅游产业属于五大幸福产业之首,本质上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因此,既具有公益属性,又具有产业属性,对一个区域来讲,旅游业的发展必将造福于当地居民,其公益属性容易凸显,然而,其产业属性却要求从市场拿回部分投资,还必须带来投资收益。现实中往往会出现市场尴尬,比如我市及周边的古镇旅游项目,因业态单一和同质化竞争,大多经营惨淡,再比如西安市白鹿原的狭小地域,竟出现三个白鹿原文化旅游景区,有的已经停业(白鹿原民俗村),有的门可罗雀。那么坐落在秦巴山区的安康,能否依托“两廊两带”建设走出全域旅游的新路子?我认为要从旅游需求和供给上来分析。
从需求来看,真正的大众旅游需求产生于工业化后期,这个时期一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人口占大多数;二是人均收入已经上升到中等收入,人们不再为基本生存而发愁,口袋已有部分闲钱;三是劳动生产率提高,随着服务业的发展,满足生活需求的服务业社会化程度提高,人们拥有了更多空闲时间。这时人们逐渐从原始欲望的窠臼中解脱出来,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和生活品质。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农耕社会的时间相对较长,乡土经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文明理念和价值依托,已深入血液和骨髓。
然而当大量的人群脱离世代生息的土地,游走在城市之中,代表工业文明的城市文化大行其道,但城市文化喧闹的背后却是冷漠和隔膜,因此,人们一方面争相拥抱城市的繁华,另一方面无限眷念乡村的宁静、淡定、悠闲和醇厚的乡情,这种文化的断裂,所产生的伤怀、沮丧和焦躁无处倾诉,陷入无穷的孤独。为了调适心理,一些人试图回到农村去疗伤,真正回到农村,昔日的乡村早已不再,只剩下星散的人口,荒芜的土地,日见凋零的老人,前途并不光明的打工者,恶化的环境和颓败的乡风民俗,致使人们“绕树三匝,无枝可依”,更加重了乡愁的忧伤。
作为人类的文化密码和情感家园,乡村不是行将就木的老人,而是尘封已久的诗篇,以此重构乡村文明,按照城乡统筹建立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人类共同的精神需求。而安康由于工业化程度低,生态良好,地景较为原始,远离尘嚣,能更好的实现人们因文化断裂所致的心灵缺失的补偿。
在从供给侧来看,“两廊两带”提供的是不一样的旅游产品,具有不可替代性。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文化既是旅游资源也是旅游的灵魂,地域文化是一个特定区域内的人群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形成的价值认同,和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准则所构成,不同地域的文化具有天然差异性,而每个地域的文化都有缺憾,都不可能完全实现对本区域人群的心理缺失的补偿,人们在旅游中感受到不一样的文化,并在交流融合中实现心理补偿是旅游的内在动因。
安康北依秦岭,南靠巴山,处在秦陇、巴蜀、荆楚之间,滔滔汉江横贯全境,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上古时,有华胥族后裔、女娲氏后裔迁入安康,开启了文明的步伐。在原始社会,巴人部落由今河南南阳迁入安康,使早期的安康得到开发。中华文明以秦岭为界,北为黄河文明带,南为长江文明带,然而安康文化受周秦、巴蜀、荆楚三大文化板块的碰撞,具有兼收并蓄、多层次积淀、交相辉映的特征,人的性格显现为不拘成规敢为天下先的文化自信,加之雨量充沛造就的山水景观、分散民居、水田旱作的农耕文化,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汇聚的饮食文化,使得安康的文化呈现出五光十色的独特个性。乡村旅游由于资源门槛较低,似乎各地域均可开发,但由于安康独特的文化底色,使得在这里开发的乡村旅游迥异于鄂豫巴蜀秦陇,具有不可替代性。
3.“两廊两带”建设的必要性。在当今开放的市场环境下,经济的竞争力取决于资源配置的效率,因为较高的配置效率意味着消费者能以更低的成本,享受更多更好的产品服务,旅游业尤其如此,因为旅游业也具有产业属性,对安康旅游来讲,建设“两廊两带”空间架构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首先,从政府角度来看,财政资金、生态建设、社会公共体系建设需要提高配置效率,旅游业是具有公益属性的幸福产业,对安康来说,发展乡村旅游不仅是安康处于国家功能区划分的生态保护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而做出的现实选择,同时也是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需要,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发展旅游业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投入,这些投入既包括财政资金的直接投入,也包括几十年来的生态建设投入,还包括旅游交通标识系统、厕所革命、城乡垃圾处理以及网络信息化建设等,这些投入要产生最大效率,旅游布局必须要相对集中使之系统化。
其次,从游客角度来看,消费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是决定游客是否愿意来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以白鹿原三个景点为例,三个景点均以白鹿原文化为底色,业态也主要是关中特色小吃,白鹿原民俗村虽然建成最早,但由于距离相对较远,客流量逐渐被另外两个景点所拦截,终致歇业。再看商洛市的棣花古镇,虽然有“宋金古城”和“贾平凹故居”的重要人文资源,但由于距商洛市尚有40公里,生意也较为清淡。再看宁陕的悠然山庄,距宁陕县城仅三公里,从西安到宁陕较容易到达,生意一直比较火爆。因此“两廊两带”的旅游集群可增加游客的服务内容,降低游客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
再次,从受益人口来看,也需要建设“两廊两带”的旅游集群,安康地处秦巴山区,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城镇化乡村振兴联系紧密,目前沿两廊交通干线20公里内,容纳了安康大部分人口,在以后的城镇化过程中,人口会进一步向两廊集中,因此按两廊空间布局发展全域旅游,对安康农村的脱贫致富具有集群化效应。
第四,从安康旅游吸引物来讲,也需要按“两廊两带”进行布局。安康旅游的吸引物总体来说是山水观光,所不同的是“巴山画廊”是以汉江峡谷画卷为吸引物,被誉为“生命蓝道”,而月河走廊是以安康民俗文化和良好的生态为吸引物,被誉为“健康绿道”,“生命蓝道”以挖掘特色文化为底蕴,比如石泉的鬼谷子文化,金蚕文化,紫阳的道教文化,岚皋的巴文化,汉滨的汉调二黄,旬阳的太极文化,白河的航运文化等,总体以娱乐,体育,文化演出为业态创新方向,而“健康绿道”以陕南民俗农耕文化为底蕴,主要以休闲,旅居,健康为业态创新方向,从而形成差异化互补优势。
第五,从安康旅游布局现状来看,也需要以“两廊两带”建设形成统一的品牌。近年来,安康各县区乡镇发展旅游的积极性高涨,只要有古镇、山水、人文资源,都在开发旅游,但不是每一个旅游资源都具有开发价值,都能形成产业,那些没有区位优势的景区,由于旅游成本高,开发后游客稀少,有的与其他周边景点雷同,比如:建设的一系列古镇,由于可替代性强,没有比较优势,往往开发失败;有的因业态单一,单靠门票收入,开发也会失败。总之,遍地开花只会全面落败,让后来的投资者更加谨慎,因此,以“两廊两带”形成安康旅游的体系和品牌,可极大的发挥人气的边际效益,也会最大限度提高全域旅游的成功率,最终建设成全域旅游示范区。
二 :关于对“两廊两带”建设的一点思考
现代旅游不是简单的观光购物美食的初级阶段,而是将旅游生活化,因此旅游的竞争不再是旅游资源的竞争。近两年,即使是世界知名的景区如秦始皇兵马俑,仅靠观光吸引的门票经济,游客量也在不断下降,非景区旅游却在直线上升,因此旅游的体系化建设,才是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两廊两带”既是安康旅游的空间架构,也是安康全域旅游的体系化建设,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突出“三性”顶层设计,形成安康旅游合力。一是要突出系统性建设,“两廊两带”是作为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它是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带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够让一个地区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行政资源、制度资源、社会公共产品等产生溢出效应,因此要高起点规划,打造配套的旅游产品体系,产业体系,交通体系,吃住购服务体系,游客咨询服务体系,标识引导体系等。二是要突出差异性,安康旅游的最大问题就是各县区各乡镇依托自身资源,出外学习开发模式,加以简单移植,由于资源的相似性和开发模式的相似性,特别是业态的雷同,造成的结果是区域内低层次竞争。因此,在顶层设计中,应从旅游产业链角度,在吸引物,业态,文化标识等各方面进行差异化,同时将游客市场细分,形成不同景点吸引不同游客需求,或不同景点满足同一游客不同需求的格局。这样不同节点有不同特色,各个节点由一条汉江画廊观光道和一条月河山地生态观光道串联起来,形成景区旅游和非景区旅游浑然一体,城乡统筹发展的大旅游格局。三是要突出融合性,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要充分发挥全域旅游的平台作用,以信息化为引领,以市场为导向,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具体来讲,就是实现旅游与文化、农业、工业、林业、水利、科技、体育、教育等的深度融合,在此基础上,在不同景区建成各自的完整产业链,从而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2.创新旅游开发模式,提升安康旅游吸引力。“两廊两带”的架构,是以乡村旅游为主体的全域旅游,大多没有十分独特的旅游吸引物,因此必须靠开发模式创新才能形成对游客的吸引,我认为要采取旅游+农业+文化+体育+健康+地产的新开发模式,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休闲渔业,休闲林场,休闲菜园,休闲果园,休闲茶园,休闲花园,休闲牧场等,将产区变景区,公路变观光道(沿公路并行慢道和观景台等),建筑物变景点,游乐场变康体项目,景观趣味化,以创意策划为引领,开发山野幽居,传统农耕,运动健身,养生度假,文化体验,趣味教育,地质科普,生物研学,人文考古,茶道修禅,艺术展示等多种主题农业园和传统村落,从而催生各种新业态,使游客通过时间、空间、人际关系和生活内容的转换,得到心灵释放和心理补偿,把两廊建设成生命与健康的旅游业集群。
3.创新工作措施,增强“两廊两带”市场竞争力。一是要对“两廊两带”的自然景点和人文资源进行梳理,按照吸引物与旅游相关性强弱,筛选出相关性强的资源,作为持续开发和后续新开发的极核;二是以规划为引领,按照差异化布点建设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休闲农庄、交通快道、观光慢道、森林步道、滨江蓝道等;三是以旅游化为目标,将旅游开发与城镇化、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生态建设、环境治理相结合,整合政府资源,形成多行业溢出效应;四是正确处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关系,文化旅游就是以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具体到安康就是将两廊范围的文化资源进行配套挖掘活化,形成可参与、可体验、可感知的文化产品,并将这些特色的文化符号植入农产品、农产品加工品、纪念品,将每个点的文化旅游做出特色;旅游文化就是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对一个区域文化内核及文化性格进行提炼,应统一宣传理念(比如:“好客山东”、“多彩贵州”),从而形成安康统一的旅游品牌;五是要进行制度创新,比如农村“三变改革”,土地制度、旅游管理体制、旅游协调机制改革等,形成全社会共建共享的格局;六是构建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公共服务体系,包括旅游交通、自驾车房车营地、旅居客栈、古道驿站、标识系统、解说系统、游客服务中心、智慧旅游信息化系统、厕所革命、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总之一个区域的全域旅游,要靠吸引物为依托,靠文化创意吸引人气,靠业态创新的个性化服务赚钱,最后要靠资源整合和公共服务体系给游客留下良好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