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谭波才
自2018年2月起,笔者由原市文化文物广电局下派旬阳县金寨镇寨河社区驻村扶贫,并担任第一书记。一年多来,与镇村干部一道,围绕“577”标准,强设施、兴产业、攻“两房”、推“三变”、搞整改、补短板,打脱贫攻坚“百日决战”,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担当责任。没有功劳只有风尘,没有经验只有感受。
不抱怨,苦修行
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曾说:“工作是一种修行”。如果用在脱贫攻坚上,也许是最恰当不过了。回想自己二十一年工作经历,三下基层,累计在镇村工作已是第七个年头。环境、心境的落差,也使自己曾经纠结、彷徨、郁闷过……驻村期间,二胎意外、岳父去世、妻子病重、儿子成绩下降,愧疚和自责时刻盘绕在心间。然而,与其“怒其不争”,不如“奋力以搏”。经过短暂思考后,调整心态,丢掉妄想,凝神聚气,笃实前行。面对堆积如山的表格,不再烦躁;面对铁一般的纪律,不再抵触;面对“军法从事”的明查暗访,不再畏惧;面对老百姓的各项诉求,不再犹豫;面对生活上的不便,不再苦恼。工作之余,学诗词、读通史、习书法、搞研究,只争朝夕,乐此不疲。一年多来,配合安康学院完成了地方文化特质研究,撰写理论文章7万字;主动开展古蚕古丝研究,撰写学术文章3万字;会同安康市图书馆启动金寨镇新民风建设纪实文学编纂,目前撰写时评文章2万字。
顺大势,真扶贫
脱贫攻坚的核心是提高贫困群众的自身动力,关键是发挥基层组织的主力军作用。一年多来,笔者本着“站位不越位、代办不包办、帮忙不添乱”,因势而谋,顺势而为,多献“锦上添花”之策,多干“雪中送炭”之事,积极为社区和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践行真扶贫、扶真贫。在局机关、局直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迄今减贫250户884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21%,人均可支配收入6852元,整村脱贫退出;共累计向社区直接投入资金27万元,协助镇村争取资金200余万元,实施村级主干路维修9公里,新建产业路4条4公里、彩票路2条1.5公里、果园蓄水池3个、人饮水窖1个,改建农村互助幸福院1个,捐赠市政路灯6盏、图书1608册(码洋69900元)、医疗救助款13540元、高龄慰问金3500元、丧葬慰问金1000元、温暖包20个、棉被34床、电暖器44台、家具2套、粮油1300余公斤,特别是主持了金寨文化旅游电商综合服务中心设计,争取寨河社区博物馆列入了陕西省文物局第二批社区博物馆建设计划,充分发挥了个人特长和主动性。
懂舍得,且珍惜
懂得舍得,才会使人生获得更高境界;学会珍惜才会使自己更加幸福。离开单位你什么都不是,离开老百姓你什么都干不成。脱贫攻坚只有一次,能够成为这项伟大事业的参与者、实践者和见证者,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一年多来,笔者始终坚持 “让自已吃亏,让老百姓得实惠”、“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珍惜单位、珍惜工作、珍惜百姓、珍惜同事、珍惜家人。针对寨河社区烤烟规模不大、烟农积极性不高、考核任务难以完成的实际,个人率先出资1万元,发动驻村干部采取“个人出资、股份合作”的方式,集中流转土地50亩,新建烤烟示范基地1个,让“贫因户不担风险,在流转土地和务工中增加收入”。虽然自己投的1万元最终血本无归,但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先后累计雇工800余人次,使贫困户增加收入10万余元;面对本单位工作专业性强、业务量大、人员紧张的实际问题,利用休息时间,积极撰写相关材料,处理棘手问题,补台补位,分劳分忧,保持科室工作正常运转;每天再晚再忙,都要给家里打电话,嘘寒问暖,并通过手机视频给儿子辅导作业,鼓励他好好学习,照顾好家人。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在脱贫攻坚的荆棘路上,也许我们只是一颗“沙粒”,激不起历史的“浪花”,更多的是舍去和坚守,甚至会遭白眼、受委屈、挨处分,但只要问心无愧,哪怕只有“云”和“月”相伴,也无怨无悔、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