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轩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了总体布局,全域旅游是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促进区域资源有效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践证明,发展全域旅游是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将带动农村产业、就业、创业三业融合,成为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之一。
一、树立新理念,抢抓乡村振兴促全域旅游的新机遇
科学规划绘蓝图。以加快文旅供给侧改革为目标,安康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将全域旅游纳入年度市对县目标责任考核。编制完成《安康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安康市秦岭旅游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安康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安康市秦巴1号旅游风景道规划》,结合规划制定行动计划,使全域旅游在全市落地生根。
统筹兼顾抓项目。2020年争取中、省旅游专项资金1115万元,联合市发改委争取中央预算内基础设施项目资金2887万元。全市35个重点旅游项目完成投资22.94亿元。2021年西城阁、马盘山、饶峰镇农旅产业园入选全国文旅投融资项目名单,为全域旅游持续推进注入活力。
提质增效抓创建。2020年末石泉县创建成为安康市首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21年省政府命名石泉县、宁陕县为陕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汉阴凤堰古梯田景区创建为国家4A景区。南宫山、瀛湖景区对接北京、深圳旅游规划院强化5A级创建。平利芍药谷、镇坪养生谷、石泉本草溪谷、汉阴睿正温泉度假城等康养项目加快建设,以全域旅游践行“两山”理念,创建工作扎实铺开。
二、构建新格局,找准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党中央、国务院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全面部署,无论是分类推进乡村发展,还是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无论是发挥自然资源多重效益,还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离不开旅游业的助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
以产业兴旺为核心,发挥全域旅游新优势。通过科学规划布局,将乡村资源和人文景观整合串联,发挥产品优势,形成规模效应。比如石泉县以“一心三区多点”布局,将中坝村、胜利村创建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串联县域8个4A级、3A级景区,4个省级旅游特色名镇、8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以全域突破、板块推进,打造集“山水洞峡瀑”、“特色村镇城”为一体的生态旅游综合体。全域旅游与教育、健康产业融合,改变了过去同质化倾向,形成乡村健康游、体验游、研学游等新项目。石泉县明星村、五爱村农旅示范园、鬼谷子历史文化园;紫阳县焕古硒茶小镇、营梁村千亩茶山采摘、旬阳县红军镇红色革命研学游等成为乡村游新业态,特色产品延伸产业链,助力乡村产业兴旺。
以生态宜居为基础,激活全域旅游新动能。在乡村游建设中注重对生态资源保护,更好地推进生态环境优化、建设宜居新村。比如石泉县实施碧水、蓝天、宁静、绿色、清洁五大工程,实行“河长+警长+四员”制保护水源,城乡环卫“三改一整”保洁净,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平利县建成30个农村“五星新型社区”和50个“五美新村”;镇坪县、平利县分获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近三年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评比,安康市40个村榜上有名,其中有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石泉胜利村、中坝村和14个省级旅游示范村。通过资源保护,打造出集环境美、人文美于一体的宜居环境。
以乡风文明为灵魂,培育全域旅游新风尚。发展全域旅游让地方民俗、传统文化滋生精神文明,激发村民成为文明的传播者,有效推动文明新风入乡村、进农家,成风化人。结合“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县镇村以道德评议树典型,修村规民约兴文明风尚,“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熠熠生辉。在全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中建成50个村史馆,传承优秀民俗文化。汉阴县枞岭村沈氏家风馆成为旅游热点。石泉县以“传播、凝聚、培育、服务”四位一体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后柳镇被列入全国公共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点。石泉《巴山酒歌》、岚皋《摔碗酒》、旬阳《汉水游女》、平利三弦腔等众多原创文艺精品源自乡村生活。新民风与文明旅游相融合,促乡风文明、家风向好、民风淳朴。
以有效治理为保障,彰显全域旅游新作为。发展全域旅游需要强化组织领导,建立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综合协调机制。有效的乡村治理需要因地制宜,尊重群众意愿,这与全域旅游中突出群众主体,实现共建、共享、共治的发展理念一脉相通。比如石泉县实行“游长”制,明确县长、局(镇)长为“游长”,负责区域旅游常态管理;县、镇党委书记民情“三本账”延伸到旅游行业,建立“意见建议、利益诉求、投诉举办”三本账;旅游部门牵总“联合治理”促诚信服务。旬阳县围绕新民风率先探索出“群众说、乡贤论、榜上亮”的道德评议之法,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极大提升了乡村治理能力。在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村评比中,旬阳县金寨镇、紫阳县青中村、石泉县五爱村、宁陕县花石村名列其中。
以生活富裕为目标,激活全域旅游新引擎。发展全域旅游目的是推进旅游富民,旅游扶贫是“造血式”扶贫,是物质和精神“双扶贫”,发展全域旅游扩大了对贫困人口的覆盖率和扶贫的有效性。比如石泉县推行“景区带片、景点带村、企业带户、服务带人”的旅游扶贫“四带”模式,让2万多名贫困户参与乡村游实现增收。岚皋县实行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天坪村王三翠白手起家创办嘉瑞祥农产品开发公司,带动周边3个村30余户贫困户生产香椿酱、山野菜等推向市场。宁陕县筒车湾镇七里村2020年入选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村建成3处污水处理厂,以优质环境兴办民宿,让180户村民加入产业,2019年人均收入达到11300多元,带动20户贫困户脱贫摘帽。
三、迎接新挑战,推动全域旅游与乡村振兴融合高质量发展
以全域旅游建设为目标,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使农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水平有效提升,但在发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全域化发展的空间不平衡。受县域旅游产业基础条件影响,发展水平不一,城乡环境差距明显,生态保护和乡村发展压力大;乡村资源利用率不高。乡村生态环境、人文资源与社会资本、城市消费缺乏有效对接,特色文化传承没有完全转化为可消费、可体验的产品;产业融合程度较低。除常规旅游观光产品外,在康养游、户外运动游、研学游等方面发展较慢,还未形成农旅融合的大格局;文旅服务设施配套不足。特别是景区与乡村之间公路等级较低,县镇村游客中心、旅游标识、生态停车场数量不足,与发展需求不适应。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域旅游成为重要的引爆点。围绕“域内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发展、城乡环境优美、全民共建共享”的发展基调,通过全域旅游统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巩固脱贫成效,实现生态资源优势向产业发展优势转变。
(一)聚焦全域旅游战略定位,着力优化顶层设计。遵循乡村发展自然规律,以“文旅为魂、山水为体”为理念,秉持从全国视野审视安康乡村特色、从全省大局把握安康乡村定位,推进全域旅游与乡村振兴统筹规划的理念融合,形成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新优势。结合《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推进市、县全域旅游规划的落地实施。建立市、县域全域旅游发展“党政统筹”领导机制,构建乡村旅游全域空间规划体系,实行差异化乡村游层级导向,准确定位乡村发展方向和旅游主题,科学制定乡村旅游建设详规,合理布局产业要素,实现乡村产品的全域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适时设立乡村旅游发展扶持奖励基金。建立健全配套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建立政府、企业、村集体的三方共赢机制,策划包装一批大项目,形成产业融合利益共同体。争创更多的全域旅游示范县、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镇、示范村。
(二)聚焦农旅产业融合,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在农旅融合发展方面打造特色。协助企业与资源对接,围绕茶叶、魔芋、绞股蓝、木瓜等产业,培育“农旅+文旅”新业态,唱响“中国硒谷·生态安康”地域品牌。拓宽乡村关联产业融合渠道,延伸与一产中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基地融合,发掘亲近乡村亮点;与二产中农产品加工、传统手工业制造,包括毛绒玩具加工等社区工厂融合,延伸产业链;与三产中民宿消费、农产品销售平台、乡村文创产品融合,带动乡村健康消费。大力推广“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的“两加两带”乡村游组织化发展样本。围绕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大力实施乡村产业和资源开发招商,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引进各类企业市场化运作,开办农事体验游等项目,引导脱贫户参与,带动就业增收。
(三)聚焦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乡村服务功能。交通环境是乡村门户形象,是游客走进乡村的第一印象。要完善乡村交通枢纽网,规划建设产业路、生态路、文明路、致富路,让农产品运得出、运得高效,让游客快进慢游。要打通景区与村落、农户集中安置区与地块之间的短线交通瓶颈,建立具有乡村特征或民俗符号的公共引导标识系统。通过人居环境改造,完善乡村游客中心、公厕、观景点的服务设施,做好污水和垃圾无公害化处理。建设具有精致实用、人性化设计、环保理念的农家乐和民宿,规避同质化建设和低端消费。启动乡村游智慧平台建设,实现乡村民宿、农产品采购等消费线上交易,推行乡村智能导览功能。
(四)聚焦产品优化供给,扩大消费空间。以大众化市场为导向,创新具有乡村特征的文旅产品。围绕个性化主流,以精致产品、功能复合为核心,打造融地方小吃、客栈民宿、科教、慢生活、养生悟道、半自由行的新产品。推行乡村“夜游”“全时游”产品,策划主题,圈定区域,创立夜景,提供夜演、夜宿的小众品牌。深度发掘乡村文化,重拾老房子、老物件、乡土菜的乡土记忆,传颂乡间曲戏、红色历史和民间故事,用游客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文旅特征,让文化元素融入乡土,让游客与乡间产生共鸣。发挥旅行社连锁经营效应,组合有季节性、健康型、小清新、大节会的短时乡村游产品,采用“网红打卡”和“铁粉群”培育客户,提高营销精准度,提升消费忠诚度,在引领乡土消费中当好“主角”。
(五)聚焦人才技能培训,营造满意的旅游环境。加大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技能培训,树立旅游营销就是环境营销、服务营销的理念。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上,继续为脱贫户提供科学实用的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提供相关职业技能水平鉴定。结合县区职业教育建设和专业规划,推进本地职业院校为乡村振兴提供专业培训和人才培养。扶持引导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志愿者、公益性岗位人员参与乡村振兴,充实新鲜血液。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复退军人、能人大户回乡创业,建立本地外出人员联络机制,发掘一批“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和能工巧匠,以乡情亲情吸引企业家、技能人才等回乡创业。
(六)聚焦三治融合,促进持续发展。乡村治理需要深化自治、德治和法治。以乡村治理推进乡村旅游需要依靠广大群众在产业、项目、市场建设中采用科学管理模式,强化自我管理。要凝聚乡村人气,培养村民文明意识,激发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让群众积极主动参与乡村自治,维护生产经营秩序。要完善乡村道德规范,规范道德行为养成,选拔德行兼备、年轻有为、敢想敢闯的乡村基层管理者,维护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团结。要设立乡村治理的合法组织,维护村民和游客的合法权益,确保生产经营有序开展。要将全域旅游发展与基层群众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增进基层群众的参与度和支持力,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凝聚群众的力量和智慧,让群众在乡村振兴中大有作为、大获收益。
(作者系市人大常委会社会建设和教科文卫工委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