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大伟
从西方的《荷马史诗》,到东方的《诗经》,这些可以让今天的人们窥见古老历史的伟大篇章,都是曾经的民歌。五千年华夏文明,三千年中国民歌。无数民歌珍宝散落在民间,散发出金子般的光芒,抢救和传承亦迫在眉睫,任重道远。旬阳民歌是陕西民歌的一条重要支脉。2014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流传久远,篇目繁多,包罗宏富,具有较高的阐释空间和研究价值。侯红艳老师的著作《生态之维与民歌之美》是一部悉心研究旬阳民歌的心血之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倡导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中华文化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礼记·乐记》曰:“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政、刑,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音乐不仅反映民心、记录生活,也发挥着治理天下、教化四方的德治功能。旬阳民歌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谐音符,它激发了历代旬阳人民的精神斗志,涵养了他们的“精神家园”,是地方区域经济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最强劲的思想力量。《生态之维与民歌之美》是一部研究旬阳民歌的学术专著。研究旬阳民歌,就是为了保护它,为了激活它的生命力,发掘它的当代价值,让它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当我满怀欣喜读完之后,感慨良多。窃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肯定的:
一是有较强的学理性。红艳老师的研究方向是文艺学,全书的体例与章节呈现出严密而清晰的逻辑关联和论述层次。在正文的论述中,以专业优势统领全书,处处渗透着作者在文学理论和美学理论方面的学术修养。作者以缜密的学术思维,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庞杂的旬阳民歌中,精细地辨识,系统地分类,通过多维立体的考察,揭示旬阳民歌的历史成因,艺术特点,及其在民俗,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影响,详尽解读旬阳民歌在社会文化与时代精神上的独特表现和思想感情内涵。
二是宽广的学术视野。本书的研究对象是旬阳民歌,民歌具有广泛的传播性,在传播中又会发生变异,与其传播之地的民俗文化高度融合起来。作者避免了单一的学术思维,而是以多维的、宽阔的学术视野,充分利用文学、美学、民俗文化学作为理论依据,与相关民歌进行对比,鞭辟入里地分析研究。特别是生态美学的介入,将当今学术前沿的思考置于旬阳的山水地貌之中,从而增强了研究内容的亲切感和现场感。
三是注重了可读性。长期以来,学术研究著作有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就是枯燥乏味。无法克服太多的学术语言,而又不能不使用学术术语,这是一对永远存在的矛盾。民歌属于地域文化的范畴,是植根于乡村土地的文化产物。民歌研究,是站在理论的高度上分析解读民歌的内在特质。为了克服学术语言枯燥的问题,作者在分析论述中,仿佛站在旬阳美丽的田园小路上讲旬阳民歌,她以清新锃亮的语言风格,娓娓而谈,从容道来,使全书变得温润而通透,好读且耐读。
当下,全国各地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的振兴,不光是经济的振兴,还有文化的振兴。没有文化的乡村依然是贫瘠的。中央要求“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优质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之维与民歌之美》的推出正逢其时。我个人认为,这是一部思想性、学术性和可读性俱佳的好书,对于推动旬阳民歌的深入研究和传承发展,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具有重要的现实主义。因此,这是一本献给旬阳人民的礼物,也是一本献给学术界的礼物。基于此,我欣然为之序。
(作者系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前副会长、加拿大金枫叶国际电影节中方主席,文化学者、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