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显放
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深入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紧盯加快建成西北生态经济强市和聚力建设幸福安康目标,坚持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并重,立足“六大职能”,突出“四个重点”,以高质量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
一、突出要素支撑,保障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是不再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而是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结合职责,保障全市高质量发展核心任务是做好自然资源要素保障,特别是要做好重点项目用地保障:一是要做实基础工作。结合实际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和各类发展规划,特别是要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科学划定“三区三线”。目前,全市“三区三线”划定稳步推进,划定耕地保护面积269.5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164.32万亩、生态保护红线1236.43万亩、城镇开发边界33.36万亩,其中新增建设用地5.14万亩。二是要弄清用地需求。主动加强与县区及发改、交通、水利、招商等部门的沟通对接,引导项目选址尽量不占、少占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做实做细重点项目前期工作。三要是突出保障重点。紧盯31个省级、323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11+7”重点特色产业链,对这些重点建设项目、产业发展用地情况进行全面排查梳理、建立台账,强化分析研判、指导服务、制定措施。目前,已完成用地保障和不需使用新增建设用地的项目268个,占总量的83%。四是要提升保障水平。坚持土地跟着项目走,服务做“加法”,审批做“减法”,重点在建设高端园区、强化空间管理、盘活土地存量、优化要素配置上下功夫,着力提升“亩均效益”,促进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全力推进省、市重点项目用地报批进度,成熟一个、上报一个、审批一个,用地报批坚持第一时间受理审查、告知补证、送签上报,全力保障重点项目用地需求。
二、树牢宗旨意识,持续办好民生实事。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进行安排部署,要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一要是抓好地灾防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落实“早盯撤”要求,细化责任落实,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灾减灾责任体系,夯实基层镇村及各隐患点监测员的防范责任,扎实推进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和地质灾害工程治理,提升群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二是要抓好确权登记。持续推进“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实现群众高频事项互联网跨省通办。常态化推进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解决,积极推进林权类不动产登记。持续推进“交房即交证”“交地即交证”改革,有序放开不动产测绘市场,让办事群众自主选择中介服务机构。优化减少不动产登记流程,压缩办理时间,一般登记4个工作日、抵押登记2个工作日办结。三是要抓好信访矛盾化解。围绕房地产领域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征地拆迁、石煤矿等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在矛盾隐患纠纷的化解上狠下功夫,重点做好影响较大的矛盾纠纷、信访案件、信访积案、群体性矛盾隐患等重点问题的化解,通过实实在在措施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息访罢诉、消除矛盾。四是抓好避灾搬迁。按照全省新一轮避灾搬迁工作安排部署,提前进行布局谋划,规范做好调查摸底、规划选址、项目审批等工作,将在册地灾隐患点上的受威胁户和不在册的实际已发生灾情或隐患点上的户全部纳入对象调查登记范围,确保应搬尽搬。
三、坚持系统思维,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一是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着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二是要强化矿产资源监管。建立完善矿权全流程监管机制,压实属地政府治理监管责任和矿山企业主体责任,坚决做到生态优先、保护优先,扎实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加强矿山审批和生产监管,对长期停产停建和整改不到位的矿山,强化属地监管责任,指导督促做好关闭,并严格监督。对长期过期且无故不办理延续的矿山,按照登记权限进行清理,有效降低过期矿权比例。三要是强化生态修复治理。全面落实属地治理主体责任,积极争取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资金,探索市场化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新模式,加强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四要是强化执法监察。加大对中心城区已征待供土地、砂石物料堆场进行扬尘防治管控,对非法占地、乱堆乱放的堆场进行查处取缔,以秦岭“五乱”突出问题整治、土地违法问题大排查大整治等专项整治为抓手,加大自然资源执法力度,加强日常巡查、检查,坚决制止乱挖乱采、乱搭乱建等违规行为。
四、落实“长牙齿”硬措施,守牢耕地保护红线。耕地保护是“国之大者”,事关国运民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一是要压实保护责任。督促县区履行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田长制工作机制,调动各方保护耕地积极性,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全面落实。二是要抓好占补平衡。落实好耕地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要求,完成后备资源调查、补充耕地项目整改和任务落实,确保本辖区实现自求平衡。三是要做好动态监测。开展耕地动态监测,有效运用耕地卫片成果,对耕地进行实时监测保护,持续严防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四是要规范临时用地审批。坚持从严审批、依法管理,严把临时用地准入关口,临时用地务必符合政策要求,切实做好复垦监督和验收,从严管控一般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严格永久基本农田占用与补划,规范落实占补平衡,拓展补充耕地来源渠道,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作者系安康市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