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斑是我童年记忆最深的山珍菜名。20世纪60年代,凭卡本购买的萝卜白菜也难排队买上,而地斑却不用花钱买,不用排队,上山就可以捡到,所以捡地斑成了我儿时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地斑与木耳相像,别名叫地耳、地钱、地皮肉,《本草纲目》中称其为“地踏菜”。暮春直到深秋,是地斑生长的旺季,只要天公布三两天的雨,我们小孩子就会上山捡拾地斑。这种生长在荒山野岭中一簇簇、一片片,黑里透绿的地斑软软地铺在地上,犹如用水浸泡过的木耳,水淋淋的,肥润滑嫩,大朵的地斑更像是一簇簇山菊花,随便就可以装满一篮子。
地斑可以凉拌、热炒、作汤,而最理想的就是用地斑做馅蒸包子。儿时吃的地斑包子没有条件佐以豆腐、鸡蛋。尽管如此,只要能吃上地斑包子就高兴得不得了。一遇连阴雨,上山捡地斑就成了孩子们最自觉、最主动干的事。
改革开放后,农妇们把地斑作为天然绿色食品上市交易。条件变了,人们会用瘦肉、鸡蛋、豆腐作配料,佐以葱沫、姜米、椒面等调料,蒸出的地斑包子味道更香美了。
《本草纲目》称地斑“明目益气,有清热解毒之功效”。虽然地斑没有木耳珍贵,但它营养丰富,含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多重营养成分。
地斑作为藻类生物,生命力极强,不需要人工培植和上肥,是大自然赐给人们的珍宝,遗憾的是它仅适于生长在墒情好的潮湿山地,天气放晴它就成了干裂的地皮。所以地斑只有在阴雨后才能捡到,形成不了规模性的产品。如果想一饱口福,阴雨天后,只要留心市场,买一些地斑回家蒸包子,也不是一件难事,如果适时上山亲自采拾那必是件惬意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