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佑学
节气如同裁判嘴角的哨哨,就那么轻巧地一吹,安康瀛湖的枇杷齐刷刷地就黄了,一树树黄澄澄亮闪闪的黄金果,仿佛一夜之间铺天盖地地熟了,熟在山上,倒映在湖中,山山水水里里外外到处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
走,去瀛湖摘枇杷。人们就像赶集一样把沿江两岸的公路塞得满满当当,大大小小的车辆,来回穿梭的人流,纷纷从四面八方涌向瀛湖周边的山山洼洼沟沟壑壑,人们来这里体验采摘的乐趣,感受果农们嘴角上扬满脸欢欣的喜悦之情。
枇杷果实
枇杷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水果,在全国很多地方广泛种植。赞美枇杷的诗词歌赋较多,宋代·戴复古的《初夏游张园》就很讨喜。“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天气、池水、鸭鸣、园林、金果、饮人……阅读七言诗,枇杷味馋涎,现场画面美,生活气息浓,田园好风光,动静两相宜。一颗金黄的枇杷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欢悦和满满幸福感。
在安康就流传着“枇杷黄,梿枷响”的谚语。意思是枇杷黄了,小麦成熟,需要用梿枷脱粒,让成熟的麦子颗粒归仓。三夏大忙,龙口夺食,在陕南农村表现为收麦子、栽秧子、养蚕卖茧子,一大堆一大堆的农活都赶在一起了,家家户户真是忙得不可开交。
这是过去的情景。现如今,种麦栽秧的人少了,种果树的人却多了起来。据统计,仅安康瀛湖镇种植枇杷面积就达7000多亩,全镇枇杷年产量500余吨,产值2000余万元。建有枇杷种植产业园5个,家庭农场6个,覆盖群众1000余户。瀛湖库区的农民靠种植枇杷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绿色饭”。
枇杷何其多,瀛湖最畅销。原因何在?这可说来话长,归根到底还是依靠科技的力量。
20多年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退休教授朱平风来到瀛湖镇,不恋满目青山绿水绣,一心种好果树改良“试验田”。她热爱这方山水,与乡亲们打成一片,以执着事业为重,退而不休。果树年年生长,试验从不间断。连续多年的攻坚克难,把当地的“土枇杷”变成了果大、水分足、产量大,肉厚皮薄、香甜多汁且耐储运的“科技果”。以前个小、味酸、不好储存,既怕高温,又怕潮湿的“土枇杷”被淘汰。最硬核的技术是每颗枇杷都有“五星”“解放钟”“长虹”等鲜明胎记,长在枇杷尾部,十分醒目,成为国家农产品地理保护标志。
自带防伪码的瀛湖枇杷,一举成名天下知。当地政府把“瀛湖枇杷”作为地域特色品牌打造,不断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使枇杷产业沿着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方向健康发展。
被誉为“科技果”的瀛湖枇杷,生长周期比原先的老品种延长一个星期左右,但收获储存时间也同步延长一到两个星期,这就为自吃转外销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为更好推广普及瀛湖清泉村优质枇杷,政府部门每年都要举办科技兴果培训班,请专家教授作辅导,传授科学种果经验,引导果农巧施有机肥料,搞好病虫害防控,确保枇杷品质达标。在帮助果农销售枇杷上,政府、企业联手做好保障服务,每年果熟时节都要举办枇杷节,广泛运用新媒体,实现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枇杷,让果农增产又增收。
摘尽枇杷一树金,瀛湖枇杷最驰名。来到瀛湖清泉村枇杷产业园,黄灿灿的枇杷挂满枝头,一眼望去,犹如一盏盏金色的小灯笼在青枝绿叶间闪闪发光,煞是惹人喜爱。
安康市邮政局、瀛湖邮政营业厅的工作人员,还有京东、顺风等多家快递公司职工,全天候帮助果农采摘、挑选、装箱、发货。一箱箱肉厚皮薄、细腻多汁、酸甜爽口的枇杷,坐着邮政汽车,跑进火车、乘着飞机源源不断地销往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当地人戏称一路快跑的“枇杷”搭上时代快车,“加速度”跑向寻常百姓家,才有了果香万家滋味长的甜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