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秋林
故乡在陕南石泉县南部一个古镇,属巴蜀地带的旱塬,自古靠天吃饭,耕读传家。村口那棵巨大的药王树是村子的标志,如今仍保留着。当然存留在记忆中的还有伴我夜读的煤油灯,父亲不知道哪年买回来的老式自行车和印有红漆字样“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挎包。药王树远处是一个涝池,积满了雨水,是村人洗衣、饮牛和孩子们戏水的地方,如今早已沽干了,栽满了杨柳树。几十年来,故乡发生了苍桑巨变。
网络配图
先是村里小学从大山中迁到了镇里的高层砖瓦房。不知何时,收音机、电视机也进村了。但此时故乡仍处于农业种植阶段。真正发生大变的是近十来年来的事情。
自来水进村入户,这是祖祖辈辈都没有想到的,饮用了多少代人的水井退位了,水龙头接进了厨房。过去雨水涝时,水井里贮满了水,担水是寻常的事情。但却总在遇旱无雨之时,要到很远的沟底担水,往往担两桶水需要来回一个多小时,可想其艰辛。水进村入户,现如今,水井变成了大的蓄水池,家家户户安装了水龙头,只要轻轻按下电闸,水就会很快送到。
水泥大路进了村。过去进集镇赶集,都是沿近道土路步行,或者骑自行车顺石子路走。每次我回故乡都得步行10里土路,两脚尘土。如今水泥大路铺进了村,连中巴公交也到了村门口。路通了,交通工具也变了,村子里有了摩托车,小汽车,出行便利了。
通讯方便了。过去遇到急事,必须跑到十多公里外的乡邮电所打电话,拍电报,如今许多人家装了电话,几乎人人必备手机,通讯录里联系人越来越多,可联系的人却越来越少。
房子结构变了。多数住土墙房的人家逐步爬上了地面盖砖结构的二层楼房,少数住在老旧瓦房的人也陆续翻盖楼房,房屋结构发生了质的转变。
故乡人的营生多元化。过去全村人都是围着土地转,如今地也没闲着,除了种小麦、油菜,还栽了苹果、梨、李子、柿子等果木,有人还种了药材,蔬菜等。有人办起了砖厂,石灰窑,养鸡场,养兔场。村里有了搞建筑工程的企业家,搞长途运输的货运商,还有赴新疆摘棉花的,南下广州打工的,挣钱的路子宽了。
故乡苍桑巨变,风景变了,人的思想也活泛多元了,充满了生机。在故乡你可以找到早年的记忆,也可以看到城市文明的影响。有时遇到故乡的红白大事,你能听古老的秦腔,也能听到新流行的音乐;你能喝到传统的包谷酒,也能品到当下时尚的饮料等。城乡沟通融合,正是如今的故乡,向着小康跨进。
故乡苍桑巨变,变的不仅是环境,更是心境,是思想观念,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故乡人今天不愁吃穿,自是为后代的前途担忧。村里人已很少,都奔进了城市,打工也仅是暂时,大学毕业也找不到好工作。故乡人谜茫,计较比较中多了出路也多了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