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胡海初
在安康,有这样的一个乞丐,虽说不上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在健民,五里等镇,却也颇有些名声,他就是但冒志。何以一个乞丐被这么多人所熟知呢?这还得从他的身世说起。通常,乞丐要饭都是远走他乡,而但冒志绝对是个例外,他是地地道道的安康人,在他一生的乞食生涯中,他从未离开过安康半步,不知是安康的熟人多容易要到饭,还是他对安康这片热土无尽的爱恋而难以割舍。
记得上初中时还见过他一次,之后就再也没有他的消息了。那一年,大约在冬季,但冒志穿着又脏又破的棉衣,手中拿着一根竹棍,肩上挂着两个麻袋,大约50多岁的年纪,头发胡须已完全变白,神情很是低落,说话也慢悠悠的没力气,分明的确一个典型的乞丐。这时有人认出他了,就出言讽道:“哎呦,这不是但冒志吗?最近在哪发展啊?生意怎样啊?哈哈。”但冒志听了便灰溜溜地转身走了,也有人见他可怜,便盛来满满的一碗饭倒进他的碗里,但冒志自然很感激,于是就说起自己的苦衷:“今天早晨我吃了半碗冷米饭,和一个苹果,那个苹果还有一半是坏的."主人听他说得可怜,有时还会盛满满的一瓢花生留给他做干粮,但冒志也少不了会说些奉承话,“你们都是好人,你们子孙大富大贵。”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再也没有看到但冒志 ,他或许真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大概的确已经死掉了。有人会问,但冒志何以沦落为乞丐,这还得从他的懒说起。在人们的影像中,一提起他的名字,都会异口同声的说:那是一块懒骨头。小时候父母教育我们往往说道:“懒人都要去要饭的,你看那但冒志就是样子。”我有个姨婆和但冒志是同村,她告诉我妈,但冒志本来也是有房有地的,可是他太懒了,兄弟姐妹们都不管他了,有一次,生产队的大队长告诉他:“山坡上有好多红薯,你想要多少就挖多少。”这可真是天大的待遇,其他人是绝对不敢想象的。但冒志便高兴地挎着一个篮子去挖红薯,然而来到山坡以后,他挖了一个自己先大嚼起来。大约太阳快落山了,他提着一个空篮子回家了,他就是这么懒,多好的机会他都没有珍惜。他不光懒,而且还有点坏,当我妈还在外婆家时,有一次挑着一担麦子在小路上走,但冒志从对面走来,他非但不给我妈让道,还要我妈给他让,我妈无奈,便给他让路,哪知他走到跟前竟用力一挤,差点一担麦子全倒在地上,我妈不禁怒道:“这个不长心眼的但冒志。”但冒志则哈哈大笑,风一样的跑掉了。
岁月如梭,如今再也没人提起过他的名字,大人教育小孩也不再举但冒志这个例子,他似乎已完全从人间蒸发掉了,而80后的我在儿时的记忆中还依稀有他的身影,或许,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点记忆也会如他一样慢慢地消失。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扶贫政策也越来越好,真正的乞丐几乎已经不存在了,偶尔有几个乞讨的,往往是以骗财为目的的职业乞丐。但冒志虽然已经不在了,但是和但冒志一样的人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