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一口气看完了《梁家河》。合上书页的一刻,我再次凝望了书籍封面上习近平总书记与梁家河村民在村道上一起谈笑着向前行进的照片,心中的敬佩与感动油然而生。
书虽然只有四个章节,却从不同的视角讲述着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这个陕北最为普通的小山村所度过的七年知青岁月,还有他与这里的土地、村民所结下的深厚情谊。透过字里行间,随娃、黑子、侯生……一张张面孔跃然纸上,真实质朴;吃饭、读书、打坝、建沼气池……一件件往事清晰如昨,温暖入心。阅读中,整个人就如同置身在梁家河的沟沟壑壑里一般,总书记似家人一般亲切而随和的话语始终萦绕在耳边,真诚而不失风趣,坚定且铿锵有力。
读《梁家河》,感受最深的是总书记不忘本的为民情怀。都说岁月是把无情的刀,能改变熟悉的容颜,能遗忘快乐的往事。人生路上,人们的很多相遇与交往都会匆匆而过,随风飘逝,但重情的人、不忘本的人,却总能将平凡的经历、相遇的面孔常记心间,时刻回想。习近平总书记就是这样的人。无论岁月变化,职位变迁,他始终不忘梁家河的山、梁家河的水、梁家河的人、梁家河的情;始终将这些牵盼于心,与这里往来不断。纵然历经四十余年,总书记依然能够随手指出当年的地方,随口叫出村民的小名,这是不容易做到的。
之所以不会遗忘,是因为这里是他人生的起点,总书记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文章中说“在这个小村庄里,他实现了脱胎换骨式的成长,并接触到了一个真实的乡土中国。”他的根深植在这里;之所以不会遗忘,是因为他同他们很亲,将他们看得很重。总书记坦言说:“我就是一个农民”。他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他最懂得他们的急难困苦,知道他们的内心所想,他的心留在了这里;之所以不会遗忘,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胸怀着为国家和民族永远奋斗的坚定信念和不忘本的为民情怀。总书记说:“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的思考‘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了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在梁家河,他明白了自己的初心,更找准了未来的方向。
文章通篇都充盈着习近平总书记对梁家河、对陕北高原的无限深情。这是对梁家河的不忘本,更是对中国农村、中国人民的不忘本。梁家河已经成为了一种精神寄托,深深的扎根在他的心中,时刻感召着他为祖国、为人民奉献。想到这里,我忽然明白了,原来,这就是总书记的初心,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97年前嘉兴南湖的红船上,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这里诞生,并不断的壮大,带领中华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浴血奋战,砥砺前行。现在,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近于实现这个伟大梦想,但无论走的多远,共产党人都矢志不渝,初心不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去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去嘉兴瞻仰南湖的红船。翻开红色篇章,追忆党的历程,在历史中汲取力量,为的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
看完《梁家河》,我深深地被习近平总书记不忘本的为民情怀感动着,被那份矢志不渝、初心不改的执着激励着。在我看来,不忘本,就是要常怀感恩之心。俗话说“饮水思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人生长路上,母亲给予我们生命,家庭给予我们呵护,老师给予我们知识,朋友给予我们帮助,苦难给予我们坚强……如此多的给予,才使得我们不断成长,奋勇向前。心怀感恩,就能够心怀转念,永葆善良,用温暖拥抱冰冷,用爱意浇灭仇恨,用善行回报社会。心怀感恩,就能够把苦难当积淀,逆境当战场,时刻保持一颗乐观向上,奋斗不息的心,为实现理想不懈奋斗,执着努力。不忘本,就是要常修个人德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唯有不断修身养性,才能时刻地修正自己,不停地超越自己,用知识填充肚皮,让豁达常满胸襟。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如冬日的炉火,给人以温暖;如海中的明灯,给人以方向。不忘本,还必须勇于担当不忘责。人的社会性赋予了我们很多的角色,每一样称谓的背后,都意味着我们所承担的责任。作为一个社会人,既要对家庭、单位、社会负责,也要对别人、对自己负责。只有每个人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承担好自己的责任,生活才会更加美好,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当前,正处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对着还未彻底摆脱贫困的人民群众,作为共产党员,我们必须不忘来路,不忘使命,常怀感恩之心,常修为民情怀,常练技能本领,立足本职岗位,以义无反顾的政治自觉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以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以时不我待、苦干实干的工作作风,克难奋进,久久为功,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为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而不懈奋斗。 □ 冯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