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0915-3356512
  •  投稿邮箱:news@akxw.cn
 > 文旅 > 散文诗歌
激情燃烧的岁月
2018-06-06  来源:本站原创

 □ 姜华dQN安康新闻网

看电影dQN安康新闻网

我十岁以前,的确从未看过电影,甚至也很少听人说过。dQN安康新闻网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也就是我九岁那年,响应上级号召,“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随家里人下乡,到巴山深处一个距县城20多公里的村庄安家落户。那时我已上小学三年级,读书的学校地名叫玉皇庙,玉皇庙旁边有一座戏楼,据传建于明代,离地约1.5米,楼上前后隔开,前台约20平方米用木板铺面,算是舞台,后边隔成两间,是男女演员更衣间。房顶共有6角,拱斗飞檐很是别致。说起来很惭愧,就是这座旧戏楼,使我第一次认识了电影。1972年秋天的一个晚上,我们一家人正坐在煤油灯下吃洋芋拌汤,墙上有线广播突然响了起来,先唱一曲《大海航行靠舵手》,然后就是大队长沙哑的声音:“全体社员同志们,为了庆祝秋粮大丰收,大队专门从公社请来了电影队,明晚在玉皇庙小学放映电影,请社员同志们前去观看。”哇!有电影看了,我兴奋得一夜未睡着。第二天放学后,我家都未回,让同学给家里捎信给我把饭捎到学校,我从下午4时一直等到7时,电影队的两个同志终于来了,搬桌子,拉电线,挂银幕,抬发电机,这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那么新鲜。电影晚8时开始,先由大队干部讲话,讲话完后放映京剧样板戏《智取武虎山》和《红色娘子军》,这一晚,我比过大年还高兴。dQN安康新闻网

后来,我就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只要打听到公社或哪个大队放电影,晚上就约上伙伴,打上火把,再远也要赶去。尽管那些年放映的电影很单调,但我一遍一遍地看,百看不厌,经常是晚上赶几十里路去看电影,回家时已是凌晨,正好睡一会赶去上学。后来,到县城上高中,适逢襄渝铁路建设,4909部队几乎每周都放电影,我过足了电影瘾。《难忘的战斗》《南征北战》《地道战》等一大批战斗故事片就是在那个时期看到的。dQN安康新闻网

七十年代末,我随家回到了县城太极岛,看电影就方便多了,县城有影剧院,坐在里面又宽敞又舒服,请朋友,谈恋爱都是去看场电影。那时候看电影成了一种时尚、一种时髦。dQN安康新闻网

后来,电视也走进了千家万户,先是黑白,后是彩色,先是小的,后是大的,先是纯平的,后是数字的。几十个频道的电视节目任你挑,由你选,足不出户便知天下大事。加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少,电影被明显的冷落了。昔日影剧院门口车水马龙、人潮涌动的情景今日已经不再,但电影已深植我心,挥之不去。dQN安康新闻网

马年仲秋,我下乡再经过木场小学,但见昔日的玉皇庙戏楼已破败不堪,回想起当年的往事,心头不禁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凉。dQN安康新闻网

皮鞋的故事dQN安康新闻网

时下,人们穿皮鞋就像四川人吃火锅、安康人吃酸菜一样普通,可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穿皮鞋对小县城的人们来说,却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dQN安康新闻网

1975年初夏,我正在旬阳中学读高一。那时,我家已于6年前迁移到汉江南岸一个距县城约20公里的大队居住,母亲过早病逝,年迈的父亲带着我们兄弟四人,生活极度困难。好在村子里树木很多,我求学的费用就是来源于每周背些木柴到县城卖掉来维持。记得是在放暑假的前一天,同学宏安对我说,他在县水电局揽到了一笔砸石炭的活,每砸100斤给0.15元,问我干不干?我说干,就这样定了下来。在那个暑假,我和宏安顶着烈日,砸了20多天石炭,手上都磨出了血,晒成一对“黑人”。结账时,每人分到17.5元。一高兴,我们就去街上逛,每个人花5.5元买了一双黄色的翻毛皮鞋,乖乖,当我穿着新皮鞋回到家时,一家人都愣了,二哥说,老三这次发财了,一次挣了十几块钱呢。大嫂说,老三是我们家第一个穿皮鞋的,恐怕也是全大队第一个呢。作为一名15岁的有“志”青年,我当时自豪的心情可想而知。dQN安康新闻网

此后,我愈加珍惜和善待这双皮鞋,平时雨天都舍不得穿,只是逢年过节走亲戚才穿上它,后来脚长的穿不上了,直到1980年才狠心送了人。dQN安康新闻网

后来就是众所周知的原因,国家富强了,人民富裕了,市场也空前繁荣了。款式新颖的服饰把女孩打扮的彩蝶一般,品牌服装使男士穿出了精气神,更不说各种名牌皮鞋了。现在,我家的鞋架子摆上了各种品牌的男女皮鞋,皮鞋虽然档次高了,数量多了,但我却再也找不回当年第一次穿皮鞋时的那种新鲜和激动了。dQN安康新闻网

(责编:刘峻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