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绪伟
美,人们的理解是什么?美,用文字究竟如何诠释?美,它的真谛谁能真懂?所以说美是无形的。但美又是有形的,眼可以看到,鼻可以闻到,耳可以听到,手可以触到,心可以感受到……这就是美的享受。
这种美的享受,是今年七月我走进平利而深深感触到的。
六年前,我随市作协去平利采风,写下了《情缘平利》一文,那是对比写40年前(1972年)的平利,因为当时安康地区中学生运动会在此地举行,我代表汉阴中学生参加了万米长跑项目。少年心中的平利与知天命心中的平利,显然是穷困与温饱、荒芜与繁茂、萧条与兴旺、脏乱与整洁等方面截然不同的印象与感受之对比。是一种情,更是一种缘。
六年后的今天,我岁已过花甲,心随意愿地再到平利,路过县城,径直走进乡村,去寻找另一种情缘。车顺着通村公路,掠进一条条河、一道道沟,一个个村、一户户院,让我感受最大的是天蓝云白、空气清新;赋我最好的心情是河道洁净、水天一色;擦亮我眼球是白墙青瓦、花窗对视;摆在我面前的事实是绿色产业、小康水平;让我发自肺腑的赞叹是文化上墙、文明引领……
过去说起乡村建设,在我的印象中总不那么好。上世纪80年代的新农村建设,90年代的重点村建设,世纪之交的小康村建设等等名目更换的乡村建设,一般都是离远一点看,还好看,走近点看,就看不得了;在集中抓的点上看,还可以,若在整个面上去看,就没法看;从房子外表上看,还像样,进里面去看,在边远地方去看,就看到了本质。
今天我走进平利县的乡村,完全把我的思维定式、印象模式彻底打破了。平利的乡村建设,无论是从“安平”高速路上远看,还是沿河溪小道近瞅;不管是去集中安置点上察看,还是随意在大面上去细瞅,这里里外外都像样、都一样,都好样。260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不管是群山坡梁,还是大沟小壑,尽是一派绿树葱郁、繁花似锦之景象;村村院院错落有致,家家户户整洁敞亮。远观犹如一幅幅山水画卷,近闻满是一亭亭鸟语花香。平坦的水泥路穿村而过,河道绿水恰似一缕飘带环绕着座座青山,而这些村院则是镶嵌在飘带上的一颗颗晶亮的明珠,闪烁出迷人的荣耀,真切的美感让人如痴如醉。
思考平利的乡村建设,为何会这样平稳推进,而且取得了整体成效?!我从双杨村、中良村的村部宣传牌上得到解读,从农户人家的口中得到证实。他们抓农业,从大兴绿色产业增效提值入手;他们抓农村,紧扣强化村级板块这一关键下功夫;他们抓农民,从提高群体素质能力这一基础夯责任;呈现出“领导真抓、干部真帮、群众真干”的心齐力合之政风民情。同时,他们还将工业与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紧紧围绕城乡美、产业美、风尚美、生活美、生态美的“五美”平利设想,既注重点的升级打造,又注重面的延伸拓展,档次不断提升,覆盖面不断扩大,实现了由一城一镇一村的打造向全县城镇村的突破,实现了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提升的设计路线蓝图。
我无言可论,毋疑可置,眼睁睁看到的,耳细细听到的,心甜甜滋润到的——乡村的景区化容貌,农户的多元化收入,居住的庭院化环境,管理的民主化进程,生活的美好化现实,这无一不是内涵式提升所办到的!之所以能办到,就因为平利县镇村三级首先更新观念,一改过去偏重村容村貌整治的面子工程思想,转化为依据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强化生态保护、注重文化延续、夯实产业支撑、着力素质提升,实现由自主探索向系统谋划规划发展,培育了自然生态示范、传统文化示范、产业特色示范,文明家庭示范、自主扶贫示范等。做到了基础设施与文化引领、产业发展一起抓,把旅游开发、建设、经营和管理的理念引入,把村院变成景区、把农房变成景观、把山水田园变成风景,实现全景域打造,全方位提升。做到了“一村一特”、“一村一景”,“产业集合、文旅同步”,避免了好看不中用之弊端,实现了由建设乡村向经营乡村转型。
走进平利,我真切感受到,平利处处呈现出村容之新、环境之美,风气之新、秩序之美,人文之新、生活之美。我真切感受到,这里不仅是物的美乡村,也是法的美乡村,更是人的美乡村。